本报记者 尚晓阳
    今年夏天,四川的干旱和福建的超强台风“桑美”让人们又一次领教了灾害天气的厉害,仅重庆市农业经济损失就超过50亿元。 但有灾害“减震器”的保险却没有发挥多少作用。
    不过,灾害敲响了警钟,福建省就以最快的速度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记者近日走访了吉林和辽宁部分地区,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体会是,搞农险必须是“政府搭台,保险唱戏”,否则难有起色。
    农户:没有保险不敢干
    陈大波家住吉林省九台市纪家镇永增福村,2000年成为吉林德大公司的一个雏鸡代养户,德大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陈大波第一年就挣了3万多。“现在觉得还是养鸡好,不过就是风险大,要是没有这保险,我可不敢干。”今年2月18日,一场火把陈大波养的4000只鸡和饲料烧得精光,一下就损失了4万多。好在德大公司替他们上了保险,20多天后,他拿到了人保公司送来的25000块钱赔款。
    在辽宁灯塔市大河南镇的顺兴隆奶牛场,记者看到,这里的100多头奶牛,每头牛两只耳朵上都有标签,其中一个是动物检疫编号,另一个则是保险编号。这里的主人钟德宁是当地的养牛大户,但也常常为这100多头奶牛担惊受怕———家有万贯,带毛喘气的不算,每年损失10头8头奶牛很正常,一旦出现疫情,更是血本无归。今年他已经损失了两头奶牛,辽宁人保赔了一万块钱。
    奶牛的保费是一年一只400元,今年,钟德宁100多头奶牛的保费都是政府出的钱。辽阳市政府今年先期拿出200万元,挑选了一些畜禽养殖业的龙头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饲养农户,100%负责承担保险费。
    不过,钟德宁和陈大波只是幸运的少数,更多农户只能独自承担灾害带来的损失。记者所到之处,一次次听到同样的难题。
    首先是钱的问题。农民收入水平低,保费支付能力较弱,比如辽宁,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块钱,几乎没有存款,没有余力投保。
    其次,农民保险意识薄弱,让他们为了将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付出成本很困难。“农民交了10块钱,就想拿回来11块钱。如果没出险,他就觉得亏了,下年就不保了。”在吉林白城地区,农民甚至把营销员当成乱收费的去上告。
    公司:一做农险就亏损
    一头是农民不愿且交不起保费,另一头是保险公司一做农险就亏损的无奈。经营保险要达到大数法则,农险业务规模上不去,对保险公司的直接后果就是连年亏损。人保吉林分公司农险负责人李薇告诉记者,公司农险承保面最高的时候也只有21%,达不到大数法则要求。“一旦遭遇大面积自然灾害,农险自身微薄的准备金很难补偿其损失。”
    吉林人保自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以来,不算费用,累计赔付率已超过70%,加上公司向国家上缴的税负、提取的各种责任准备金、公司运营费用开支,农险业务是负债经营。
    刚成立一年的安华农险面临同样处境。2005年,吉林省政府对其补贴保费500万元,但安农仍然超赔,省政府只好对超赔部分又给了300万元赔付补贴。
    “要解决问题,还是得上规模。”人保辽宁分公司副总经理裴天江说。过去,辽宁省一些地方曾经搞过全保县,县政府下达指标,并出面代办,保证全县投保,但仍然是亏损。“毕竟在小小的一个县里,风险还是集中,有点灾害,整个县都受损失。”一位“老农险”说,“最少得一个省,最好是在全国范围内,才能讨论‘面儿”的问题,才能以丰补歉,毕竟从全国来看大灾之年还是少。”
    搞农险是一个系统工程
    怎么解决这些难题?记者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是,搞农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是“政府搭台,保险唱戏”,否则难有起色。
    没有财力支持不行。2005年辽宁阜新市政府提出对奶牛养殖业进行扶持,每头保险奶牛补贴200元保险费。到了2006年,由于没有政策支持,大多数的保户没有续保,阜新的奶牛保险就无法开展下去了。
    保险业“国十条”提出,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专家表示,这意味着国家将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
    “过去单一、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灾害救助模式,不仅平均主义严重,容易引起资金挪用,最重要的是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无异于杯水车薪。”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全国一年的财政救灾资金不过20多亿元,可是一次大的农业灾害造成的损失少则几百亿元,多则几千亿元。
    保险补偿则充分得多。即使按现在各地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损失的农作物或畜禽可以补偿到标的保险金额的70%左右。近年来,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逐渐增加,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性投资中占到约1/3,但对农业保险上的补贴却没有明确说法。农业保险除了免征营业税之外,没有其他的财政优惠政策。
    有了财政补贴,农民也不见得就会投保,没有行政力量协助公司展业也不行。在辽宁,一位老农险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乡镇政府出面代办农业保险,有效提高了承保面,后来政府退出,承保面也跟着下来了。
    吉林人保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之初,也是乡镇政府带着保险公司展业人员挨家挨户地动员农民参加保险。“真正得到赔偿后,农民就由信任政府变成信任保险公司。”吉林人保李薇说。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吉林省发生了好几次局部水灾,经常是一个屯的土房都被冲垮了,恰恰因为上了保险,坏事变好事,保险公司花钱给受灾农民盖起了砖瓦房。在吉林,这样的“保险屯”有十几个。
    安华农险作为注册在吉林省的专业农险公司,得到了吉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公司总裁张咏告诉记者,全省9000个村,每个村的村会计都是安华的营销员。
    东北地区的农业保险在全国也许算不上最出色的,但是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和需求无疑具有普遍性。如果国家早日启动农险这个系统工程,受惠的将不只是一两个农业大省和一两家保险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