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欣 北京报道
    国内市场约有8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跟踪新华富时指数或作为业绩衡量标准。
    9月15日,在新华富时指数成份股论坛上,新华富时的研发总监石蕾说,现在新华富时指数已成为全球最广泛认可和运用的中国指数,国际国内著名金融机构已经陆续推出基于新
    华富时指数构建的金融产品,希望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投资“中国概念”的指数,进而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为投资者带来的收益。
    在新华富时指数系列中,最被海外市场关注的指数是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下称“中国25”,包括在香港上市的最大的25家H股和红筹股)和新华富时中国50指数(下称“A50”)。在国际市场上,包括法国巴黎银行、汇丰银行集团,以及花旗银行集团、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著名金融机构通过采用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建立了相应的指数基金或OTC产品。
    巴克莱国际投资管理公司(BGI)也是这些机构中的一员,该公司旗下管理160支ETF,管理资产达2310亿美元,占全球48.9%的市场份额。且一直与新华富时指数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
    从BGI基于中国25和A50推出的两只ETF看,均比较成功。据介绍,截至2006年6月底,两只ETF的总资产分别为26亿美元和79亿港币。
    BGI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除日本外)副主席Robert J. Haber(韩毅栢)承认,中国25和A50两指数的ETF资产规模占公司总管理资产的比例不是很大,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25仅适于香港市场部分H股和红筹股,只是投资到有限的市场范围之内;在香港上市的A50的ETF,它现在的规模是10亿美元,这是通过QFII额度来做的,受一定额度的限制。如果能拿到更多额度,相应ETF产品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中国25的ETF已经是目前海外涨幅最高的ETF之一;而A50的ETF的溢价也非常高,能达到13%-20%。“这些都反应出投资者投资中国的需求强烈,但我们也只能等QFII额度提升来加大产品投资力度。”Haber补充道。
    La Branche(乐邦)结构性产品香港有限公司亚洲部总监David I. Mann(戴文)对本报表示,在美国,进行中国概念的投资,都是通过ETF。投资ETF可以像买卖股票一样方便,且可以跟踪中国最大一些的公司。
    “香港市场的ETF并不像美国那样活跃,我们在香港市场做的更多的是推广ETF,香港市场投资者对ETF的理解并不是十分到位。”而作为市场的做市商,“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活跃市场,提高市场流动性。”
    而对目前国内市场而言,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ETF做市商,为此上述人士建议称,ETF作为国际产品,如果想让市场更成熟、想让ETF更好地发挥功能,应该有做市商在里面。
    沪深300指数,作为未来中国自己上市的第一个期货品种标的,同样受到国际机构的关注,它是否适合做ETF呢?
    David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在中国,ETF变得越来越受认可,交易量会越来越大。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更多,涵盖面更广,相信有更多投资者会关注这个指数,也会有更多人投资基于它的ETF。”
    而Haber则认为,沪深300可能不适合做ETF。第一,鉴于目前上海、深圳是两个交易所的结算系统还没有完全统一,从ETF管理人角度看,要分别与两家证券交易所签订合同进行结算。第二,沪深300指数成分股较多,如果拿它来做ETF,会遇到流动性问题,而这正是ETF最为关心的事情。一个ETF产品,如果流动性差,会对潜在的收益和成本产生影响。第三,由于样本股较多,ETF设计时可能不会采用完全跟踪指数,只是抽样跟踪,造成追踪误差比较大。因而从操作角度,做期货标的应该会更合适。
    目前中国虽然已经有了自己的ETF产品,如华夏上证50ETF和易方达深圳100ETF,但与国际运作手法并不完全相同。国内监管方面规定了国内ETF交易只可以买空,而不可以卖空,这给ETF的交易增加了一定限制。“希望能对目前国内ETF不允许卖空等制度进行修改完善。”David如此建议。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