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口导向政策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外贸发展政策目标是单一的,即根据当时外汇资金短缺的国情,制定了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模式。经过28年发展实践,到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进口6601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但是,不能不看到我们在取得外汇储备8536亿美元(截至2006年2月底),位居全球第一的同时,我国的能源、矿产资源及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已经到了全面趋紧的阶段。出口导向政策的局限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出口越多,对国内资源性原材料的消耗越大,它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正在抵消一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成就。
现行的出口导向外贸政策,给我国经济发展与外贸出口造成的潜在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土地、能源、技术、资源及人力资本等要素价格,与国际比较定价偏低,造成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占出口比重越来越大,而我国收取的加工费只占全部出口商品价格的很小部分;二是我国出口企业及上游关联企业在环境保护、劳动待遇、社会保障及安全生产等方面投入不足,远达不到国际标准,使得出口增长并没带来国民福利的相应同步增加;三是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形成相当程度的依赖,给国内经济稳定发展和宏观调控带来诸多影响。
二、 确立国家竞争力战略与政策调整的思路
各种迹象表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应该依据对外经济发展所处新阶段特点,适时调整出口战略目标与外贸出口政策,稳步推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1. 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制定未来15-20年外贸政策,实现出口产品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其政策核心是政府应高效培育和增强本国战略性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高附加值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和改善本国福利水平。根据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际国情,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经验,我们应确立优先促进的出口产业,把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的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导向体系。目前看,对于环境、信息、能源、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我国具有相对优势和与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的产业,政府应给予更大力度和更有效的扶持措施,以增强这些产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品出口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转变。
2. 确立国家竞争力战略政策导向,使我国外贸增长由要素驱动跨越到投资(资本)驱动,实现出口产品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到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外贸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中国内地地区加速转移的有利时机,尽早确立新时期国家竞争力战略的对外经贸政策。虽然当前中国外贸发展优势仍集中于廉价劳动力和低技术低成本的要素驱动阶段,但是应该看到,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发展的潮流。中国要想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必须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研发、产品售后服务、物流、营销等生产加工链条两端的价值增值环节,转移到中国本土,实现投资(资本)驱动带动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的阶段性过渡。同时,通过促进外资技术外溢,加强本国企业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
三、 促进出口战略转变的政策措施
1. 积极实施加快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的政策措施。一是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水平,通过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产业关联的加强,促进中国的加工贸易向高端升级转移。二是加强各级政府政策引导与监管职责的作用,坚决杜绝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能耗大而收益小的加工贸易项目的引进。三是积极引进技术领先、产品附加价值高并附带研发机构的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要给予同外商加工贸易生产配套的国内中小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
2. 出口企业要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并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竞争。一是全面提升企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并把其看作外贸出口和技术引进提高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二是完善企业研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配套经费的投入。三是跟踪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发展动向,结合我国产业优势与国际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现行技术进行创新,与跨国公司展开合作竞争。
3. 大力启动并完善科技信贷、出口信贷与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措施。一是建议国家成立科技创新政策性银行,可动用外汇储备注入资本金,负责筛选和拟定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出口前景的科技创新产品的早期扶持规划,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国家战略性产业出口产品指导扶持目录》,提供中长期优惠贴息贷款作为产品前期开发的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二是进出口银行应根据国家战略性产业出口产品的指导扶持目录,加大政策性金融业务创新力度,拓宽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覆盖面。三是以立法形式保护和规范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方式、业务范围、履行职责和资金补充机制,以扩大科技信贷、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及融资担保范围。
4. 创建并完善国家促进出口的信息服务平台。一是动用国家财政资金,建立包括海内外广泛信息资源的促进出口信息服务网络,为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国际经济信息资源,借助行业协会自律的力量不断更新行业共有信息,指导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出口经营秩序的维护,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三是运用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沟通,避免与贸易伙伴国发生贸易摩擦,一旦出现纠纷及时化解争端。
5. 明确国家对外投资导向政策,引导国内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一是参照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做法,针对国内不同优势产业的实际情况,明确划分国家鼓励类、限制类及禁止类等不同的对外投资导向政策,指导企业更科学的“走出去”。二是全面评估海外投资市场的风险、潜力、法律、环境等综合因素,制定指导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分步骤、分区域的逐步实现海外投资带动国内零部件出口的良性外贸发展模式。三是积极启用国家行政资源,通过经济外交,打开东道国的投资市场,不断拓展我国海外投资的多种渠道,为新时期外贸出口战略与政策转变服务。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任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