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之前,社会对于偶尔一叫的乌鸦嘴群起而攻之,尖刻地嘲弄“那些臭名昭著的预言”,甚至大经济学家欧文费雪也未能免俗地加入攻击的行列,并且以企业效率、并购、消费等指数证明美国的股市有坚强的支撑,无非是说,泡沫之所以多,是因为有很多肥皂。 事实证明了乌鸦嘴的正确。虽然他们只是从垄断企业无效并购案例的增多等简单数据得出了低潮将至的结论。这个故事证明,无数绚丽的景象,抵挡不了真相的轻轻一击。
另一则故事是,清末时,维新官员看着国人投资外国股份公司眼红,也办了许多官办或者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股份制公司,吸引“民间游资”,一时颇为红火,原因是这些官办公司和准官办公司不仅拥有垄断经营权,重要的是所有这些公司必定分红。因为那时的老百姓身处钱庄时代,图的就是分红收息,消化不了“长远收益”这样的新名词。这则故事证明,投资者只有贪图眼前利益方能收获长久收益,只有不吝于给投资者实际利益的才是好公司,不要相信自己拿着低价“小非”、“大非”股却让普通投资者着眼于长远的鬼话。
按照这两则故事的简单道理,看眼下的股市,就能看出点门道来。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一直在强调上市公司要回报股民,前段时间参加新疆证监局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再次指出要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但到了第三届国际金融论坛上,他讲了四条,条条是监管与市场,就是没了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的责任。市场化固然重要,但对于圈钱成性的上市公司来说,责任感不仅要时时讲、月月讲,更应该付之于具体的制约行动,强迫他们承担起对股民的责任。
从实际行动来看,四个交易日内交叉发行六只新股,证监会最急于落实的,恐怕是股市的融资功能。另一个急于落实的,就是发行的市场化。《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9月11日至15日公开征求意见,9月17日公布,9月19日施行,谁说中国股市管理机构效率不高?只要是有利于扩大融资额、有利于国有大盘股上市的政策,其速度可用惊人来形容。
不仅如此,《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才刚刚拉开了IPO新政的帷幕”,据报道,证监会高层官员在近日一次内部培训会议上表示,“股权分置改革是股市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而股改后接踵而来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加快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进程”。在证监会的委托与授权下,沪深两家交易所已经完成第二轮“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方案调研,发行制度从审核体制向注册制靠拢的速度之快同样让人猝不及防,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笔者当然不反对发行市场化,既然以前的额度制与审批制让中国股市一度成为烂苹果的市场,那么,实行发行市场化由上市公司、承销商、交易所与投资者进行市场化制约,其效果不会比济困式的、寻租式的发审制更糟糕,并且还能养成市场自我约束的路径与健康心态。
令人担忧的是,市场化的虎皮下究竟藏着什么?如果撇开监管责任、撇开市场化必不可少的法律惩罚与民事赔偿制,如果市场化只是意味着监管资金的增多和地盘的增大,如果市场化只是投机与推卸责任的代名词,如果市场化是让圈钱者更肆无忌惮,那么,我们将继教改等市场化之后,看到又一个被异化的市场化的经典失败案例。
与此相对应,今年中报形势严峻,上市公司净利润与2005年中期比上升7.55%,但每股收益0.12元与去年比下降2.22%;净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1.15%。三项费用(管理、财务、营业)上升了9.67%;亏损公司达到240家,上升了9.59%。仅有42家进行中期分配,而且其中直接用现金分配的仅有14家———那些最近上市的大盘蓝筹股会成为股市的定海神针还是搅屎棍,看看银行股、航空股业绩与对投资者的回报就知道了。
股改之后市场最怕的是什么?第一是管理层的投机,第二、第三还是管理层的投机。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