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没有标题的传真转至记者手中。寥寥两页纸,乍看上去与平日其他来稿并无区别。然而,传真最后一段文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内容大致如下:"近来,北京市电力公司对北京市五环路以内的项目建设开展投标工作,要求重点考虑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 我公司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完全能够满足北京市场的高标准要求。恳请北京电力公司给予国内企业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机会,一个与国外企业在平等基础上竞争的机会!"
记者不敢相信,难道这就是在电工电器行业内部所流传的"北京规则"?
此前不久,记者在采访行业有关专家时偶然听说,目前北京地区存在一种极不平等的市场"游戏规则",即"北京规则"。在此规则下,多数国内企业订单急剧减少,甚至在2005年,国内主要电力设备生产企业干脆被拒之门外。
为更全面了解情况,记者开始做进一步的调查。出乎记者意料,当与发传真的企业联系时,企业方面听明记者意图后,却似乎有意回避记者采访。这种不寻常的态度愈发令记者觉得,企业似有难言之处。
遭遇"北京规则"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联系上了该企业的一位知情人士。
在反复向记者强调不要透露企业名称后,该人士说:"这件事企业实在是不能再多说什么,因为涉及到今后的市场销售问题。说少了可能说不清楚,说多了则极有可能使我们企业失去北京这个重要市场。"
该人士接着说:"的确,这就是业内人所说的'北京规则'。至于有没有正式文件,我们现在还没看到。但国内企业搞销售工作的人大都知道这样的规定。"
依据该人士所透露的信息,有此遭遇的绝非这一家国内企业。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其实早在去年7月,就曾有另一家企业向北京市有关部门反映了此类情况。据了解,该公司当时已经引进了德国西门子技术,并与西门子公司有所合作。此外,该公司还与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消化ABB公司的技术,共同研制出技术含量极高的产品,并可完全替代国外同类进口产品。然而,这一切似乎还是不能符合"北京规则"。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京规则"的出现呢?
据了解,北京电力公司隶属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电力企业,以建设运营北京地区电网为核心业务,负责北京地区1.68万平方公里的电力供应、销售和输电、变电、配电设施的建设运行。近年来,北京电力公司高层领导班子进行了重大调整。与此同时,电力设备的招投标工作也随之进行调整。据有关人士猜测,"北京规则"之所以出现,与即将在北京召开的2008年奥运会有直接关系。可能是出于电网运行安全考虑,故有此决定。
"但这种做法是不是有点太片面了?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本无可厚非,但总不能以牺牲《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代价吧?现在的问题是,连最起码的公平竞争环境都被破坏了。"一位业内人士激动地说。
据北京地区某企业一位老总介绍:"北京电力公司相关规定的提法比较聪明,他们没有指出禁止什么,而是要求招标产品要'上档次',实际上这就是潜规则。在这样的规则下,国内企业根本就进不去"。
眼下,似乎所有的业内人士把矛头都指向了"北京规则"。那么,记载此项规则的文件是否真的存在呢?
通过相关渠道,记者拿到了一份华北电网有限公司于今年2月23日发出的部室文件。在这个名为《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生产-基建-协调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纪要》的文件上,当谈到主网设备的选型问题时,华北电网有限公司是这样要求的:"各部门应取得一致共识,共同努力,从长远效益考虑,实现基建工程投资向主设备上倾斜,220kV及以上主网、大型设备应选择性能优良的、可靠性较高的合资或进口产品,提高电网的安全可靠性。"
如此看来,"北京规则"已不是简单的规则,这是一个在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由上到下要达到的一个共识。
国货非国民待遇
"'北京规则'的出现损害了市场经济运行法则,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现在,国内一批代表着国家电力装备水平的国企,如沈高、西高、沈变、西变、保变等,也都因为该规则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对此,一位长期在电工行业工作的专家评价说,出现"北京规则"这样的情况不足为奇。早年原国家电力部还没撤销时,就有类似的情况。
据记者了解,当时该专家还在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工作,因工作关系需要经常和电力部门打交道。其间经常遇到"电力部门多是购买国外产品,而对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少有问津"的事情。
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曾多次就此事与电力部门进行沟通,但最终却是不了了之。该专家指出:"过去或许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还存在很多缺陷,但如今情况大不一样,国内生产的电工产品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从性能上,都与国外产品不相上下。现在应该是更多地给国内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的时候了。"
有关人士指出,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国内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性能和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我国大型输变电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企业所生产的变压器、电抗器、断路器、GIS(全封闭组合电器)、电容器、避雷针等,完全能够满足我国电力市场的需要,其技术性能也与进口设备非常接近,并非天壤之别。北京现在运行的几十个重要变电站中,国有企业产品仍在起到挑大梁的作用。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国外的产品也并非就是安全的代名词。近年来,一些国外设备在挂网运行十多年后渐渐开始出现问题,而且一些问题就出现在华北电网。
那么,现在国内输变电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究竟又是处于怎样一个状况呢?
据记者了解,在交流输变电设备方面,现阶段国内制造企业已基本掌握了500kV及以下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750kV交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全封闭组合电器(GIS)开关设备属于引进技术、合作制造,其余设备均由国内设计、制造生产。
而在直流输变电方面,目前在三峡-常州±500kV直流输变电工程中,国内制造企业已从ABB、西门子公司引进了±500kV直流输变电工程系统研究与系统设计、换流变压器、平波电抗器、晶闸管换流阀、晶闸管元件、控制与保护装置的设计制造技术。经过三峡-常州、三峡-广东、贵州-广东工程实践和西北-华中电网互联工程灵宝背靠背换流站的示范工程技术验证,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了±500kV直流输变电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技术。
应该说,无论是交流还是直流输变电工程,500kV已属于较高等级,再往上就是超高压、特高压等级。而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已全面展开特高压等级试验示范工程建设,而特高压试验示范项目的建设则基于自主研发的原则进行。由此看来,我国输变电制造企业已具备成熟的工艺及产品,如果仍认为国内产品与进口或合资产品相比有很大差距,这种说法将很难成立。
传统思维尚未转变
"实际上,这是用户部门的传统思维还没有完全转变。"一位曾参与过北京电力公司评标工作的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在电力部门的各项招标中,招标方的意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这些用户的思维往往会停留在国内产品质量差、问题多的认识上,这样非常不利于国内企业中标。"
据上述评标专家介绍,在评标过程中,技术分占40%,价格分占50%,商务分占10%。通常,国内企业多数在价格分上都是排名靠前,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一定会中标。因为国外企业或者合资企业经常在技术分上排名靠前,再加上商务评价得分,往往最终胜出的是这些企业。
据了解,在一次招标中,国外、国内重点企业都参与了招投标工作,但北京电力公司坚持要购买国外某企业的产品,理由是硬件可靠。虽然国外的产品比国内企业的产品贵了500多万元,但结果还是国外企业中标。
该人士指出,国外企业或合资企业的产品往往报价很高。这些企业对此的解释多是能够节能、降耗等等。但实际上,并非这些企业的产品性能有多突出,有的企业甚至是因为生产任务已经排得很满,不得已提高价格。这样一来可以婉言拒绝一些订单,一方面还可以给人一种技术高、质量好的印象。价格提高了,还有人订,何乐而不为?
"现在情况已经好多了。目前国网公司已经把下属公司招标工作统一到总部进行,这样多少还能兼顾一下国内企业利益。不过,在北京地区的招标情况却没有多少改变,我们仍很难中标。"一位国内知名企业销售主管说。
据这位销售主管介绍,华北电网公司及北京电力公司在招标工作中,会提出各种理由要求进口国外或合资企业产品,其中最主要的理由是首都的供电安全。这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迫使国网公司不得不采纳它们所提出的要求。
"国外的产品就真的比我们强么?"该主管说,"未必。业内不是不了解,而是太了解了。有时候我们甚至都能找到改进国外产品的更好方案,但这又能怎样?某一次招标,国内企业和国外的企业均未曾做过,但国内企业做过比招标产品等级更高的产品,完全有把握将这个产品做得很好。可是很遗憾,最终招标方还是把标给了国外企业。"
"这绝对是认识上的问题,这种情况据我所知还有很多。"一位业内专家说,"一次,新加坡的一家电力企业购买了国内某企业的产品,国内的同行问其为什么购买中国的产品,对方回答很干脆,原因就是国内企业的产品他们买过,而且挂网运行很可靠,所以要再次购买。可见,我们的产品并非如某些人想像的那样不安全,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已今非昔比。"
规则要求值得反思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还有一种现象比"北京规则"更令人担忧。
据了解,近年来国内输变电企业的进口配件产品呈明显增多态势。据统计,我国电工行业每年进口200多亿美元产品,其中各种输变电设备占100亿美元左右,包括大型变压器、高中低压开关、电线电缆、自动控制设备等。
2005年,进口增长速度较快的产品有四种。一是变压器、互感器,进口14.14亿美元,同比增长17%;二是电线电缆,进口27.53亿美元,同比增长16%;三是高压开关,进口9.15亿美元,同比增长15.42%;四是绝缘子,进口2.67亿美元,同比增长19.07%。这些产品国内几乎都能制造。
有关人士指出,大量输变电零配件,主要由合资公司和国内输变电制造企业进口。合资公司进口是因为其本身并不搞国产化,80%的零部件需要从国外直接运来,然后再进行组装。那么,国内企业为什么需要这么大量的进口产品呢?
据这位人士介绍,国内企业进口多数属于迫不得已。目前,一些国内企业为了中标,不得不勉强接受招标方提出的特别要求,即某某零部件要某某国外企业的产品。虽然这些特别要求并未写在招标书中,但如果想中标,就得如此办理。
为此,国内某企业曾经向行业组织诉苦:"中标的产品,我们完全有能力自行制造,而且关键部件企业本身就能生产,但我们不这样做是不行的。长此下去,恐怕我们将会变成一个只有组装能力的企业。"
这样的情况,记者在参观国内某知名企业时也看到过。在一台偌大的产品表面上就挂有一台进口设备,价值上百万元,这还不包含产品内部的进口部件。而企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个产品国内企业也能制造,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还要便宜。"但客户有这样的需求,企业就要满足客户的要求。"说这话时,该人士略显无奈。
记者在采访时,听到关于此事最多的评论就是,"北京规则"以及特别要求的出现,有悖公平的市场竞争法则。但同时,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企业人士都认为,如果国产装备长时间得不到正确认识和使用,那么相关产业势必将陷入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一位业内人士说:"输变电行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非常大的行业,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现在,我们应该正视用户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外企业之间,产业关联度十分紧密,而我们的关联度相比之下却是松散的。用户对本国企业的产品为何如此不信任?何况设备制造企业仅仅只是要求用户方面给予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这种现象值得反思。"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