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疾风骤雨”式的清理行动正在展开。
    离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土资源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安监总局、银监会下发《新开工项目清理工作指导意见》(发改投资〔2006〕1538号,以下简称《意见》)仅一个月,来自江苏省发改委的消息显示,截至8月29日,江苏已停建了27个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环保要求的新开工项目。
    五部委于8月1日联合下发的《意见》所标有的“特急”字样,令江苏省发改委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内处于紧张气氛。根据要求,江苏省发改委正联手地方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对省内今年以来的新开工项目开展紧急清理。
    五部委首次专门针对新开工项目采取的联合大清理行动,源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委不久前对部分地区投资规模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的抽样调查。在这次调查中,约40%的项目在征用土地、环境评估、审核程序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违规现象。
    《意见》强调,要从产业政策、项目审核程序、土地审批、环评审批、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安全监管等六大方面进行全面清理,总体来看,清理标准达30多项。
    促进产业升级
    “这27个项目名单现在还不能公布。”江苏省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相关人士称,“可以肯定的是,都是严重违反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环保要求的新开工项目。”
    据上述江苏省发改委人士透露,江苏省已在之前对今年以来的新开工项目开展了自查,并把自查结果上报给了国家发改委。“新开工项目统计数据有一定的水分,造成了个别月份新开工项目过快增加的假象”。
    江苏省发改委官方网站显示,今年江苏省新开工的省重点项目计52个,计划总投资1765亿元,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项目不在少数。
    上述江苏省发改委人士表示:“在这些被清理的新开工项目中,工业项目占大多数。”而这些工业项目之所以被清理,除存在环保问题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的集中度或土地的投资强度低,不符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大方向。
    记者还获悉,国土资源部即将推出一个针对建设项目用地管理模式的改革方案。并且,国土资源部此前已经在山东、江苏等每年建设项目用地数额较大的省市展开试点,准备于今年在全国推广。
    据一位参与制定方案的国土资源部人士称,该方案强调了加大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力度,将从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占补平衡方案是否可行等方面把好源头。
    这一方案还将特别强调,要严格掌握国家和各省规定的集约用地控制标准,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绿化率、厂前区比例、用地定额严格审查,并在相关合同中做出明示规定或约定。
    江苏省土地协会理事长曹雄告诉记者,早在2004年6月,江苏省政府即明确提出了“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用地思路。“这一场新开工项目大清理,是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存量土地重新整理和利用,将对开创整个土地管理工作新局面起到很大的作用。”曹雄说。
    “如今苏南招商的主要思路已转向对现有企业的增资扩股上,通过内涵式增长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资源。”曹雄介绍,江苏省目前明确规定各用地企业投资额度: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苏南、苏中、苏北依次不得低于250万元、160万元、120万元,对投资额小于500万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
    江苏省国土厅土地利用管理处处长宋玉波也称:“宏观调控以来,苏南地区充分利用国家暂停土地审批的契机,纷纷借提高用地投资强度这一门槛,提高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以促进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工业用地“保价”限制投资
    “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如果不能及时把住土地这个闸门,势必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继续上马。”宋玉波认为,清理一些“劣质”项目的背后,体现的政府意图也在于“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
    “如果用地结构不够合理,土地利用粗放,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就无法得到真正落实。”宋玉波说,“因此,严格土地供应,控制建设项目落地,国家还将进一步收紧土地闸门”。
    近日,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有关要求,一项关于工业用地出让的最低价标准的制度改革也正在进行中,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制定权将从地方政府收归中央。
    国土资源部方面表示,“这次制定统一标准的重要目的就是防止变相的低价出让、返还和补贴,所有通过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一律不得低于最低价标准”。
    “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标准,拟在现行基础上提高1倍。”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甘藏春透露,“如果征地补偿安置费提高1倍,城镇土地使用税提高2倍,加上耕地占用税征收标准也有所提高的话,工业实际用地的出让价格将提高40%到60%。”
    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工业用地价格已有大幅度上升。比如离上海最近的昆山,目前要拿到一亩工业用地基本在80万~100万元,而5年前的行情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
    “普通的制造业企业肯定承受不了地价上升”,一位日资工业企业负责人说,“工业土地的严控,必将从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