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李平 本报记者 张庆源
    实习记者 吴久久 北京报道 一份关于北京城中村整治的官方调研报告,历时3年后终于完成,并于日前呈送北京市政府。
    本报获悉,这份名为《北京市城区角落调查》的报告,抽样调查分析了北京112个城中
    村的现状和特点,并就下一步的整治思路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结合这份报告,北京市几个相关部门正在联合制定城中村管理新办法,具体内容可能会在9月底正式公布。”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告诉本报记者。
    此前的9月12日,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召开2007年工作项目动员会,整治22个城中村高列榜首。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月底前就会确定具体项目并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11月上旬我们会向各区县下达任务书。”
    其实,这已是2008年奥运会之前北京市城中村整治计划的收尾之作。
    消逝的村落
    事实上,早在2002年5月,北京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就组织力量对北京的所有“城中村”进行了普查。
    “普查结果是,仅北京城八区就有332个城中村,总占地面积17平方公里,涉及人口数100多万人。” 当时参加调查的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辛向阳介绍。
    随后,北京市主要领导多次调研城中村,2004年,“先行整治奥运中心区、重要商务区,从四环内开始整治,呈放射状向周边地区推进”的整治计划最终确定下来。
    按照这个计划,奥运会之前清理四环以内及奥运场馆周边的171个城中村,奥运会结束后至2010年再整治61个。届时,城中村将在北京五环以内彻底消失。
    位于北京北五环边上的安宁庄,距离天安门17公里。
    一条3米多宽的、坑坑洼洼的马路成了两重世界的分界线——东边是光鲜的高档住宅小区,西边是脏乱破败的村落。
    晚上,过往车辆卷起的尘土使得路灯都显得昏黄,走完这条3公里的马路,衣服上就会落一层厚厚的浮尘。路西的大排档,则人满为患,操着各地方言的人们在这里狂嚼大饮,正聊得起劲。
    村子里,狭窄的胡同杂乱地伸向不同的方向。破旧的搭棚“争先恐后”地挤在土路边上。路面上污迹斑斑,随处可见菜叶、垃圾,污水肆无忌惮地在路面上流淌。
    胡同里人很多——画着浓妆的年轻女孩,抹着发蜡,穿西装行色匆匆的男人,巷角补鞋的鞋匠,穿着睡衣和拖鞋的中年妇女,还有坐在门前小凳上,眼神漠然的老人。
    来自四川的张红伢在一个热闹的巷子口开了个日用品商店。他原来是四川南充的农民,2000年携一家老小来到北京。
    张红伢自称是这个村子里的“老人”,村子里的事情他都知道。但他却不知道这个村子将在什么时候被拆掉,也不知道村子拆掉后,他要到哪里去......
    北京南三环边上的马家堡,整治城中村的行动已经进行一个多月。数百栋民宅已有部分被拆除,剩余街巷的墙上也都画上了斗大的“拆”字。
    “依法拆迁,文明拆迁”的标语边上,是搬家公司和房屋租赁、出售的中介广告。其中一张广告上,最便宜的房子售价是27万元。
    不久后,这里将出现一条30米宽的马家堡路贯通北京南三环和南四环。其余14公顷土地将被纳入北京市土地储备库等待规划开发。
    未来几年里,北京332个城中村,都将迎来类似的未来。
    拆迁的资金之累
    拆迁问题,在城中村整治过程中不断上演。
    丰台区市政管委发布的公告表明,每座产权民宅按照4050元/平米的标准赔付。拆迁居民可以按照先后顺序购买附近的经济适用房,均价每平米5300元—5800元。
    让马家堡居民李大妈无法接受的是,她借款上百万在自家平房上加盖的三层小楼、40多间房屋均不在补偿范围之内。“他们赔我的钱连还贷都不够啊!”
    丰台区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些未经审批的楼层是违法建筑,不在补偿之列。
    然而,马家堡380多座民宅几乎全部都是这种违章搭建的小楼。这里的居民在1994年农转非之后,大都没有职业,就是靠出租房屋养家。房屋的拆迁,除了违章建筑不在补偿之列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生计的来源。
    但丰台区政府也同样感到为难。一个小小的马家堡改造工程,市区两级政府已安排了9亿资金。而丰台区还有51个城中村有待整治。
    辛向阳在2002年时曾预测,完成332个城中村改造,需要470亿元资金。但现在这个数字恐怕要翻一番。
    北京市市政管委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改造城中村基本上全部由市区两级政府出资。北京市发改委固定资产投资处提供的数字显示,市级财政2005年安排了15亿专项资金用于整治城中村。这,显然杯水车薪。
    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透露,在日前提交市政府的调研报告中,有整治方式多元化的建议,以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
    剑指流动人口
    资金紧张,并不能动摇北京市整治城中村的决心。整治的背后,北京市分流城区人口的策略正在推进。拆除城中村,压缩城区内流动人口安身空间,便是举措之一。
    四川农民张红伢说,在安宁庄这个3000多人的村子里,外来人口占70%。而马家堡一万多人口中,本地居民只有2000多。
    辛向阳介绍,2002年的普查,332个城中村中的100多万居民中,外来人口就达到80万。现在的数字有多大,官方则没有准确的数字。
    “流动性太大了,无法实时统计。”北京市政管委人士解释。
    在新一轮城市规划中,北京的定位被明确为国家首都、国际历史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到2020年必须把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以内,方能建成“宜居城市”。而北京市发改委主任丁向阳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今年6月,北京市总体人口规模1550万,其中外来人口357.3万,
    15年内人口增长不超过250万,这对北京市政府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在今年7月26日召开的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上,丁向阳透露,下一步将大力加强人口调控,“抑制人口规模的过快膨胀。
    而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显然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流动人口监管效率,另一方面则会提高外来人口的生存成本,使其自愿向北京郊区流动和转移。
    据悉,这个建议已经得到官方的认可和采纳。来自北京市法制办的消息称,《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将于年内出台。
    而城中村作为以往管理的死角,同时又是外来人口最大的聚居地,自然是北京调控流动人口的重点区域。
    记者看到,在马家堡,即使没有拆除的出租房里也已经空空荡荡,村子里的外地租户都已搬走。
    那些搬出城中村的外地租户,大部分又都选择了另一个城中村。
    搬出马家堡城中村的王先生,又在草桥批发市场附近的城中村住了下来,他在草桥市场租了一个店铺,经营布艺。
    这里的城中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拆。
    “能捱到哪天就算哪天吧。大不了我也去睡地下通道。”
    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想过要回老家河南。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