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国地质学家哈伯特创造出一个石油枯竭模型,宣称美国石油产量将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达到顶峰,随后产量因储量减少会持续下降。他的预见在1970年果然变成现实。石油界由此把这种情形叫做哈伯特顶点(Hubbert’s
peak)。
一些专家根据修改过的哈伯特枯竭模型指出,全球将于2004年至2015年间达到哈伯特顶点,最可能发生在2008年。由于替代能源到时仍无法替代石油所起的作用,全球将陷入空前的能源危机。这就是在国际石油界影响深远的“峰值理论”(Oil
Peak)。
过去3年,“石油峰值论”成为驱使原油价格上涨的理论基础,进而造成世界对原油枯竭的恐慌。油价长时间高位运行,今年7月更是攀到每桶78.40美元的历史高点。“高价石油”似乎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更有专家预测,未来几年石油价格将升至每桶100美元。
“石油时代”,还是“后石油时代”?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石油峰值论”是否正确。因为对其作出的判断,会牵涉到一个国家能否制定出长远的能源战略,决策如有失误,将对本国乃至世界经济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作为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国,美国已敦请美国石油委员会对“石油峰值论”展开研究,并以此制定长期能源战略。研究组成员包括石油业、汽车业和环保业等知名人士,领衔者是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新近退休的首席执行官李·雷蒙德。
值得注意的是,在重新审视“石油峰值论”的热潮中,两位资深业内人士提出了质疑。
一位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澳大利亚经理马克·诺兰。他援引美国地质勘探局的数据报告说,全球常规可采原油超过3万亿桶,已开采1万亿桶,剩2万亿桶;对重油和页岩油的开采可使原油增产至4万亿桶;技术进步使开采率提高10%,又可带来8000亿桶原油。诺兰的结论是:“石油的末日还遥远得很。从科学理论来看,人们不用担忧能源的充足性。”
另一位是沙特最大石油公司阿美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居马。居马本月在欧佩克会议上说,全世界可开采原油储量约为5.7亿桶,目前只开采了1万亿桶,不过是总储量的18%,以目前开采速度计,全世界还有100多年的充足原油储备。
一些石油业者驳斥“峰值论”,看似奇谲,其实也好理解。目前油价仍处高位,石油企业获利颇丰;但作为硬币的另一面,一旦确定世界石油确实面临枯竭,各国势必加快可替代能源的研究。从长远来看,石油产业将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作为一个重要信号,与石油业大有关系的布什政府今年也表示,“美国不能过于依赖石油”,并且开始投巨资发展乙醇等替代能源。
学术界则另有看法。
“峰值论”的积极拥护者、著有《后石油时代》的肯尼思·迪菲耶斯坚持认为,全球石油产量在2005年末就达到了峰顶。在石油行业具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PFC能源公司董事长罗宾森·韦斯特认为,峰值可能确实尚未到来,但也不会太远。按照雪佛龙公司的数据,全球48个石油生产国中,33个的产量在走下坡路。
学术界的观点很明确,各国应未雨绸缪,加快对可替代能源的研究,不然真的出现能源危机,各国经济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不过,这就要求各国必须投入巨资,许多产业将面临痛苦的转型。假如石油并非真正枯竭并能维持低价,转型的代价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围绕着“石油峰值论”的争论还将继续。也许,再过十年,孰对孰错将一目了然,问题是现在有谁敢拿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作为赌注。许多国家或许只能在观望和摇摆中作出决定。如何把握住正确方向,将一直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和眼光。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