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少普
安倍内阁终于登台亮相。从安倍最近一系列讲话中,可以看出他对改善中日关系作出了某种程度的积极姿态,这主要表现在:
一,不公开承诺参拜靖国神社。
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使中日政治关系陷入困境,不但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招致日本国家利益的损失。 因此,不仅在国际上,在日本也引起广泛批评。前日本兴业银行董事长西村成雄指出:参拜会使“日本在世界上陷入孤立”,“是极其危险的征兆”。《每日新闻》的民调结果表明,下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反对者由原来的47%上升至54%,赞成者则由原来的47%下降至33%。
面对这种压力,安倍不再公开承诺参拜,而表示以不向外界透露参拜或不参拜的方式处理参拜问题,以缓和日本与中韩等国的关系。
二,提出“战略性亚洲外交”口号。
在这个口号下,安倍提出了创设有关机构和交流基金,在环境保护等领域推进中日共同研究,扩大接收来自中国和其他亚洲各国的留学生,以及加速进行缔结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磋商等建议,谋求改善与亚洲各国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
三,主张中日两国应该确立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开的原则,并把它当作稳定两国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一主张的积极意义,在于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日本防止政治关系上的矛盾影响经济合作。
同时应该指出,安倍的上述积极姿态,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以不向外界透露参拜或不参拜的方式处理参拜问题,显然不意味着在参拜问题上根本立场的转变,而仅是一种策略性调整。以一种策略性调整,处理作为中日政治关系僵局症结的参拜问题,可以缓解于一时,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另外,在处理中日关系时强调“政经分离”原则,虽然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以政治关系上的矛盾影响经济合作,但也可能因忽视了政治经济的相互影响关系,从而导致日本在政治问题上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
因此,安倍如要真正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还需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立场特别是历史观;还需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全面地谋求中日关系的改善。 (责任编辑:雨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