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印经济增长比较研究中,笔者发现,人们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特点是持续和高速增长,而印度经济增长则是长时期缓慢、滞后,并得出一个结论,认为长达半个世纪的印度式经济增长是失败的。而且,国内外学者都在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和回答同样一个问题:“印度经济增长是否以及何以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许多研究都从印度经济增长速度高低和本身看增长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跳出增长看增长。笔者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与一些印度学者的交流后,认为印度经济增长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从根本上说,不是经济增长本身的问题,而是增长“以外”的问题所致。因此,应当跳出经济增长本身来看印度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一是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期缓慢增长,从独立以后到1990年,有“印度教徒式”称谓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只有4%左右,即使是1991年改革以后到2001年所谓的快速增长时期,增长率平均只有5.9%,同期中国为10%(KaushikBasu,2004)。
二是印度的经济增长长时期赶不上人口增长,结果是经济增长出现典型的马尔萨斯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的“陷阱”状态,同时也是典型的“低增长-低收入-低储蓄-低投资-低增长”的循环发展路径。
三是印度式经济增长没有发生显著的减贫效应和公平效应,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结果没有导致大量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也没有明显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直至目前,至少还有将近2.7亿人口生活在印度国家贫困线以下;收入差距尤其是城市内部收入不平等急剧上升,即使是最近几年经济处在快速增长的时期,但是直接受益最多的仍然是少数中产阶级,贫富悬殊在进一步拉大。这也是印度式增长经常遭到人们质疑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是印度式增长还表现为高比例农业产业和农业人口与高度发展的IT产业和低度增长的制造业产业的结构特点,即“两高一低”的产业结构:目前农业人口还占到总人口的70%,农业产业比重占到GDP的21%,服务业比重占到GDP的52%,而工业比重仅占27%(印度政府统计,2006),其中制造业则更低。因此,印度式增长的结构性特点就是在农业比例仍然偏高而工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严重短腿的情况下,进入了具有印度特点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相对发达的阶段,无疑这种经济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印度式增长的就业弹性比较低,导致目前失业率高达10%以上(印度政府,2006)。
五是印度式增长的特点还表现为伴随增长过程中,总体的社会发展程度不高,表现在识字率低、文盲比例高,预期寿命相对较低,城市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从2005年世界银行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来看,印度世界排名是第127名,中国排在第85名。所以,印度式增长从发展意义上看,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如何推动印度从增长转换为发展(FromGrowthtoDevelopment)是印度今后面临的主要课题。
六是印度式经济增长在长时期实行“封闭经济运行模式”,特别是面对全球化的过程,印度经济增长采取了保守主义增长方式,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等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与此相关的是,印度惯有“开放的社会系统,封闭的心灵”之称,印度整个社会系统尽管比较开放,但是经济发展相对对外开放而言仍然比较封闭。
显然,如果仅仅从上述印度经济增长存在的“结果意义”的问题来认识印度经济,而忽略了印度经济增长“过程”和“手段”的分析,可能会轻易得出一个结论,即印度的增长失败了。笔者认为,首先我们不能回避印度式增长包括发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从多年来经济增长的结果看,以及与周边国家进行比较时,就更能感觉到这一点。其次,我们不能够把这些问题都归因于印度式增长的“失败”,也不能够从这些问题和缺陷出发,就说“印度的发展失败了”。实际上,印度式增长产生这些“结果意义”上的问题和缺陷的根本原因,并不在经济增长本身和过程,而是由其深层次的印度式民主及其实践方式所致。
必须看到,印度式民主是一种“政治民主”,但是“经济集权”特点的民主,高度的政府行政控制经济导致了经济增长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主流观点认为政治民主在发展经济方面充分体现为民主决策和自由竞争,政府允许不同市场主体自由平等竞争,以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和市场经济的活力。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印度经济发展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实行的则是类似于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做法,尽管在政治上实行政党竞争和轮流执政的政治民主的国家,但是经济发展仍然有非常浓厚的计划经济的特色。它也有“五年计划”或者“五年发展规划”,政府里面又有一个叫“计划委员会”的机构,制定所有经济发展的计划、并专门负责决定所有对经济进行管制的措施。
印度专家一直抱怨,导致印度发展长期滞后和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于经济实行过度的行政管制和控制造成的。其实,中国和前苏联计划经济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计划经济在本质上就是短缺经济,政府长时期对经济进行严格的配额控制、行政审批,导致经济发展长期供给不足。这一点同样可以解释印度经济发展。所以,印度式民主是一种建立在经济集权式基础上的政治民主。尽管1990年代以后印度开始放松政府管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改革,但是由于受到国内不同党派和利益之争,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至今举步维艰。
印度式民主尽管有其民主制度的合理内核,但是其民主实践的不适当形式和方式,却造成了印度民主制度的低效和种种问题,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本应表现更好的经济增长。在印度所谓民主制度的架构下,不同政党之间常常围绕经济政策、改革方略等进行着无休止的争论,尽管这种争论有助于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争论却成为低效和官僚主义、甚至不同政党权力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
印度式民主在实践中实行“比例投票制”,即在若干个候选人中得票最多者(哪怕是多一票)就直接当选,这样的选举很有可能就是当选者只为与自己有关的某些特定的选民阶层负责而无须对全体选民负责。这种选举制度强化了原有的阶层分化,因为候选人只需要得到在某个地区内占人口相对多数的阶层支持就行了。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关系普遍人利益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如教育和识字率的改善)却得不到迅速改善。
此外,还要看到,印度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受制于民主制度下宗教主义和世俗化的冲突,受制于民主的平等精神的影响与其客观存在的种姓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的矛盾,同时也受制于民主开放系的内在要求与传统社会保守势力的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式增长实际上是在分权与集权,民主与种姓,竞争与低效、世俗与宗教,开放与保守的冲突、较量和斗争的环境下缓慢成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是印度式民主影响和造就了印度式增长,另一方面,又是印度式增长宽容和成就了印度式民主,二者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维系和支撑着印度这个社会在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缓慢、但却始终稳定和正常的运行和发展。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目前为尼赫鲁大学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