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药国际化遭遇种种壁垒的时候,植物提取物能够异军突起、冲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使我国中药出口再现曙光,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然而,居安思危,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反思植物提取物行业繁荣背后所蕴涵的危机,是十分必要的。
    尽管我国的植物提取物行业起步不过十几年,尚属于新兴行业,但是现在这个行业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让笔者又感到一丝的担忧。有这样一份统计,2005年1~6月,我国共有1085家企业从事植物提取物产品的进出口经营活动,其中参与出口的企业有736家。而这个数字在2004年分别为960家和640家。进入这一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中国制药行业固有的顽疾——参与企业多、规模相对小、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标准混乱、无序恶性竞争的局面,是否在植物提取物行业又将重演?大量企业毫无限制地涌入一个行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产品价格越来越低,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国外获得我国产品越来越容易。
    有一个现象值得反思,不论我们是最大的需求国,比如石油、铁矿石,还是最大的供给国,比如VC,在价格方面我们从来没有话语权;相反,我国需求最大,购买量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国际市场价格最高的时候;我们产量最大,出口能力最强的时候,往往又是国际市场价格最低的时候。总之,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我们不是高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就是反倾销的受害者。中国人在为自己的境遇叫屈的时候,国际问题专家指出,造成这种局面,中国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拿植物提取物来说,进入门槛过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竞争行列;也由于技术门槛过低,使得在产量增长的同时,质量随之下降,最终的结果就是质次价低,使得原本质量过硬的企业遭池鱼之灾。
    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需要企业的自觉,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约束,同时,行业协会也应该有所作为。
    首先,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植物提取物行业标准迫在眉睫。美国、欧盟等在诸如农药残留、重金属监测方面固然苛刻,但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必经的门槛,也从某种方面说明了我们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技术的落后。制定高标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我国植物提取物行业标准,无疑可以规避国际贸易壁垒,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另外,让不符合或达不到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也可以起到优胜劣汰、资源重新配置的作用,重新整合提取物产业。
    其次,政府的政策制约必须跟上。草原生态环境本来就十分脆弱,甘草过度采挖,更使草原环境变得十分恶劣。面对如此严重的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笔者没有看到有关政府部门采取多么有力的措施,遏制滥采滥挖。对于像甘草这样关系环境,像红豆杉既关系生态又关系物种安全的品种,国家必须颁布严格法令,有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必要时可以征收收购、加工企业的资源税。这样,从原材料入手,增加收购、加工企业成本,可以有效调节市场供给,进而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此举也可以逼迫生产企业加大创新力度,要么抓紧研制其替代品,要么建设自己的生产基地。如果企业通过政府得到原料的价格,高于其自建生产基地、实现循环生产利用所付出成本的时候,它会不自觉地选择后者。这对于企业合理有效地控制成本,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我国生态物种的安全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结束我国企业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竞相压价,让国外企业坐享渔翁之利的局面,还需要行业协会在其中充当组织、协调、代理人的角色。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加之信息沟通不畅,在对外交往中难免会为一己之利,做出伤害同行的举动。这就要求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作为行业代言人的功能,协调各方面利益,为成员单位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帮助、辅导,甚至可以代理企业参与国际谈判,维护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利益。
    植物提取物产业刚刚起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也属正常,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吸取众多产业的教训,想方设法,将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刘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