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拥有43个行业、1900个大类的40万种商品。全市共有58万个商位,以一天8小时计算,如果在每个商位前停留3分钟,要花一年时间才能看完。这是许多外商心目中中国名气最大的地方之一。 曾经有个杭州人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外商,聊天时说起自己家在杭州,对方马上好奇地问:“是那个靠近义乌的杭州吗?”
在秋高气爽的9月,我们来到浙江义乌,以记者和消费者的双重眼光,细细打量这个中外闻名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打造全球最大的超市
与武汉的汉正街、广州的上下九相比,义乌最大的特点在于品种齐全。有人说,在这里,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所需的全部小商品都能找到。记者走访了许多外贸公司,发现所有的受访者都把这一特色列为他们选择义乌作为采购中心的首要原因。“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像义乌这样,拥有种类如此繁多的小商品。无论在温州、广州还是上海,我都要花几天时间、跑好几个地方才能买到所需的各种商品;而在义乌,我只要用半天跑一趟福田市场就够了。”来自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商人诺德这样感叹。
我们采访的第一站就是福田市场,又叫义乌国际商贸城。走在这座营业面积170万平方米、全世界单体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商品批发市场,各种各样的工艺品、箱包、饰品、小家电琳琅满目。记者路过一家五金店,惊讶地看到店铺有一整面墙从上到下挂满了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钳子,令人赞叹不已。
市场管理员告诉我们,义乌不仅卖全球货,而且买全球货。韩国轻工业产品、马来西亚锡制品、印度传统工艺品,以及用巴西水晶做的头饰、非洲乌木制成的雕塑,在这里都能看到。据介绍,商贸城90%以上的经营户承接外贸业务,商品辐射到全世界212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难民署、家乐福亚洲总部也在这里设立了采购中心。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超市,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义乌属于世界,像沃尔玛这样的国际采购巨头和世界知名的日用消费品公司将来必须到这里来采购。”市委书记楼国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
义乌素有“商业联合国”之称,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外商在这里常驻。截至2005年底,境外企业驻义乌代表处共615家。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海关,义乌每年出口40万个标准集装箱,全球海运前20强企业中有8家在当地设立了办事处。
随着外国商人大量拥入,越来越多的义乌人开始改变以前依靠市场优势“守株待兔”的做法,大胆走出国门闯荡世界。在中东,他们在沙漠中开辟了市场“绿洲”,仅阿联酋迪拜市就有2000多名义乌商人;在南非,他们兴办了占地9万平方米的“中华门商业中心”;在莫斯科,他们开设的各类店铺已达50多家;在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各大会展城市,义乌人忙碌奔波的身影随处可见。
不能满足于“只要有订单,就继续干下去”
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义乌以外,全世界还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几个规模较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亚洲有马来西亚的汝来,美洲有巴拉圭的东方市、墨西哥的墨西哥城,非洲有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埃及的开罗,欧洲有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中东有阿联酋的迪拜、伊朗的德黑兰。然而,这些市场中绝大多数都是下游批发市场,从中国的义乌等地进货,价格也比中国高出一倍甚至更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圭的东方市。从表面上看,它和义乌非常相似:城里到处都是从世界各地专程来批发货物的商人,街道两边排满了店铺。当地居民几乎没有其他收入,全靠小商品维持生计。根据巴西和巴拉圭两国之间的协议,巴拉圭可以在巴西港口免税通行,再加上大量商品从国外走私而来,所以价格相当低廉,有些甚至比在中国卖得还便宜。然而,东方市仅仅是一个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却把生产基地和商品集散地合为一体,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据专家介绍,义乌经济具有产业集群化的特点,把一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集中到了一个地方。就拿服装来说,除服装本身外,从纽扣、腰带到衣服上的各种装饰品,不用出义乌,样样都能找到。这样不仅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也为客商采购提供了便利。
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中国正处于“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环境中,既要承受来自欧美日的压力,又面临着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等国的竞争,如不及时调整外贸和产业结构,将很可能被永远定位成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家,而且会逐渐丧失在劳动力价格方面的优势。类似的问题也困扰着义乌。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表示,义乌企业不能满足于“只要有订单,就继续干下去”的现状,而应居安思危,引进人才,加大研发力度,朝“深加工、高附加值、上档次、创名牌”的方向发展,在自主创新的同时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张军研究员也表示,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到今天,已趋于饱和,如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营销模式、管理和组织方式,市场空间会越变越小。他建议义乌充分利用各种销售渠道,从以前的商店柜台式批发向网络销售方向发展,同时积极在国外寻找代理商、建立代理关系。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外商
针对让不让外商进来,义乌人也进行过一次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义乌市场上存在众多外商不符合WTO规则;有人担心,当地人还没有准备好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标准办事;也有人担心,如果一些不法国际商贩或别有用心的人趁机进来,会搞乱甚至搞垮义乌市场。但是,在这场争论中,义乌人清醒地看到,国内批发市场层出不穷,连锁集团和大型商场不断扩张,内销市场已被渐渐蚕食。义乌要想避免成为沙漠中消失的内陆河,就必须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历史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市场,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外国人的到来。
于是从2004年起,义乌开始放开外商在当地设立商贸公司。据统计,2005年,义乌商品远销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贸易额为10.92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额的60%。美国已成为义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5年对美出口额为1.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4.38%,紧随其后的是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西班牙、德国、韩国和日本。
义乌小商品在全球的普及,赋予了当地小商品价格广泛的影响力。中国商务部已决定联合编制“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这个定期发布的指数将影响全世界小商品的批发、库存、物流、人气,特别是价格机制。
创造了“离土不离乡”的模式
义乌市场和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连当地人自己都没有想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政府开会讨论是否应把位于市中心的城中路拓宽为36米,有人提出质疑:义乌统共只有36部拖拉机,把城中路拓得这么宽,难道要36部拖拉机并排一起开吗?而今,已拓宽的城中路上每天汽车川流不息,其繁忙和拥堵程度早已大大超出了当年城市建设者的设想。
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工业的兴旺,进而改变了整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面貌。具有产业集群化特点的义乌小企业聚集在一起,逐渐在原有的市区以外形成了一个个城镇,引来了方圆百里无地可种的农民。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农民从田间走进工厂,餐馆、理发店、澡堂也越开越多,从事服务业的农民一下子比以前翻了几番。就这样,义乌以一种看似简单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当地农民虽然离开了祖辈世代耕种的土地,却不必离开自幼生长的家乡外出打工。周世俭表示,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加速了中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同时又没有造成农民工大量拥入少数大城市,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因而对中国的城市化和国际化道路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