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兆琼 王延春
    上海、北京报道
    在平整的工业园区里,到处是忙碌着的当地工人,熟练的中国工人成为技术监督,生产线在不停地运转,整箱整箱的商品从这里运往各地的批发和零售市场,订单还在源源不断
    地汇总过来……
    一切就像在中国的义乌、温州和深圳一样,不过这里的工人说柬埔寨语、马来语或者当地土话,他们按照中国企业确定的标准生产。
    早在2002年,王南(化名)就有一个梦想,把工业园区建到东南亚国家去。现在,机会来了。商务部正在为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招标,中标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将得到资金支持。据估算,这项扶持中国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计划,涉及资金总额将达到200亿元。
    东南亚梦想
    王南的公司把工业园区初步选在了柬埔寨,他的设想是在中国招商引资,在柬埔寨建设园区,中国企业在当地生产满足投资国市场的需要。他去那里考察过很多次。当地对一些生活日用品、初级工业品需求量很大,他说,“一把天堂牌的伞,在义乌批发价是10元左右,到了柬埔寨能卖到20元,而且生产成本不变。一些东南亚国家现在的发展水平类似中国的80年代,对所有商品的需求都很旺盛。”
    王南的公司在广西南宁建有一个工业园区,在美国也有自己的工业园区,不过,现在他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像王南这样想法的企业投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不仅像天堂伞这样的产品在国内已经饱和,即使像王南这样做园区的企业在国内也几乎泛滥。
    “做园区的企业太多,竞争很激烈,很难找到合适的定位吸引已经布局好的企业;另一方面,土地成本越来越难以降低,各级政府都不再愿意以低廉的地价作为招商引资的优先条件。”王南说。
    在王南的设想中,柬埔寨园区的基本定位就是类似于义乌那样的小商品城(行情,论坛),而且,他已经跟当地政府就税收减免等事项谈过很多次。
    王南的想法跟中国商务部的一项计划不谋而合。商务部的设想叫做“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
    今年6月份,商务部开始为此招标,目前已经进入到对投标企业的审标阶段。商务部将通过资金补贴、进出口银行或国开行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中标的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等经贸合作区,吸引国内生产型企业海外设厂。
    商务部的心思
    商务部的这项计划实际上在今年初就已经确定了。一位商务部官员说,商务部内部工作会上提出了当年商务领域的12项重点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在海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
    在那次会议上,商务部高层官员曾设想,中国彩电、洗衣机等家电行业产能过剩,可以转移到境外,而一些国家又缺乏这些产品,供不应求,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实现双方国家的互通有无。
    这位官员提出,由商务部和财政部等部门协商拿出12亿元支持这个项目;以一个省、市或者一个大企业为主进行招商并管理;用3到5年建成海外合作区,带动国内长线生产能力向境外转移。
    今年5月份,商务部合作司官员也曾表示,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只是一个总概念,具体形态既可以是中国工业园区,还可以是中国科技园区,也可以是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园区。目前没有固定模式,具体形态完全靠企业创造。这个项目正是由合作司主管的。
    这位官员还说,每一个确定下来的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国家将有2-3个亿人民币的财政支持,中长期人民币贷款最多可以达到20亿元,而短期内计划设立10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此计算,这方面的资金至少是200亿元人民币。
    在投资国的选择上,商务部也有自己的考虑。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对本报说:“我们要选择那些既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又能对所在国家发展有帮助,能实现两国‘双赢’的产业,这样对对方能带来好处,实现长期友好发展。”
    根据他的介绍,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将选择在那些中国商品重点出口大洲和地区。具体条件,商务部仍在与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进行磋商。“要看对方能给我们提供哪些优惠政策,对方的投资环境怎么样,政局是否稳定,双方经贸关系进程等等。”
    “我们希望推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系统性的招商政策,同时也组织一批企业有秩序地到海外投资。”商务部合作司人士说。
    黄海说,商务部的想法是搞“企业团队”,企业之间是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我们希望不再像以往那样企业单打独斗,恶性竞争,没几年就把市场搞乱了。”
    这种政府主动引导,企业集体海外投资的方式,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称之为“集群式投资”。
    商务部把第一次招标的主要项目集中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项目,可能涉及的国家包括柬埔寨、越南和泰国等,旨在实现产业转移,输出管理、技术和产品,以及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一位北京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参与投标了,但是不知道能不能中标。因为是第一批招标,所以很多国有大企业都参与了。最终可能只有8-10家的企业能够获得商务部的扶持。”
    更重要的理由
    除了进行有效的产业优化升级,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外,在境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理由,那就是绕开越来越多的贸易壁垒。商务部高层官员也曾明确,这样做的目的之一,就是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分散中国的贸易压力,减少摩擦。
    2005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2.6亿美元。截至2005年末,中国在海外企业的34.7%是制造业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
    据世贸组织统计,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反倾销立案中涉及中国产品的调查占总数的1/7左右。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中国因贸易摩擦问题而与美国和欧盟重新谈判,中国纺织品重新进入配额时代,而欧盟对华皮鞋及塑料袋的反倾销终裁结果也将在近期公布。
    分析人士称,除了遭遇传统贸易壁垒,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产品将更多地遭遇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我国农产品(行情,论坛)、水产品、电子电器、化工品等诸多行业产品遭遇越来越多的国外技术壁垒,而这些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制造成本增加、出现产业断层等产业损伤现象。
    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可以把境内的企业招商引资到海外,而且生产的产品可以以投资国的名义出口,可以有效地回避贸易摩擦。商务部人士说:“这是商务部扶持企业,特别是一些生产制造型企业到海外发展的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企业打算像王南那样去海外经营工业园区。上海一家国有企业正在准备参加第二次招标。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商务部的这项政策很及时,也符合我们企业的发展战略。而且在国外投资,政府的支持很重要。”
    而在北京,一家参与了第一次投标的企业更看重政府出面形成的谈判能力,比如商务部跟所投资国家谈判之后争取到的政策优势。该企业内部人士说,我们并不完全依赖商务部的资金方面的支持。
    但是园区最终是否能够形成规模和竞争力,取决于生产企业是否愿意到园区落户。义乌一家生产各类裤子的企业负责人说,在义乌,做一条裤子的产业链都具备了,如果到了国外,缺少做拉链的、做扣子的都不行,这样成本也不可能下来。
    “投资海外,对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困难的,最关键的是如何在海外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他说,“我们暂时不会考虑投资海外,除非做园区的企业能够将完整的产业链引到国外。”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