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年伊利、蒙牛新建生产基地概况
伊利 蒙牛
地区 年产能(万吨) 投资额(万元) 主要产品 地区 年产能(万吨) 投资额(万元) 主要产品
安徽合肥 18 24718 液态奶、冷饮 安徽马鞍山 22 30000 冷饮
黑龙江肇东 36 31961 液态奶 河北察北 10 10500 液态奶
内蒙乌兰察布 18 18000 液态奶 河南焦作 36 51000 液态奶、冷饮
山东济南 22 18762 液态奶 陕西宝鸡 20 35000 液态奶
湖北黄冈 55 57974 液态奶、冷饮 黑龙江尚志 20 35000 液态奶
新疆乌鲁木齐 10 16711 冷饮、酸奶 北京通州二期 15 20000 酸奶
四川邛崃 30 37621 液奶、酸奶、冷饮 河北唐山二期 29 20000 液态奶
新疆石河子 2.5 20789 中高档配方奶粉
小计 191.5 226536 小计 152 201500
    伊利按照“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布局,蒙牛采用沿边、沿河、沿江和沿海“四个战略”织网。 不论如何表述,实际上都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靠近产奶区,便于获取奶源;二是尽量靠近市场,以便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提升经营效率和灵活性。目前伊利、蒙牛都已经基本建立覆盖全国的产业网络,布局各有千秋,产能也不相上下,因此很难说谁占有明显优势。
    本报记者 曹铁
    作为中国乳业的第一梯队成员,伊利与蒙牛都位于内蒙古,仅凭这两家企业,内蒙古乳制品的市场份额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液态奶更是占到了全国一半以上。从主营业务收入看,伊利多年来一直牢牢占据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一的位置。然而,近年来,蒙牛在奶源基地建设与扩大生产规模方面与伊利展开了激烈竞争,双方差距日益缩小。
    2005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39.38%,继续雄踞国内榜首。但这一年,蒙牛的主营业务收入也一举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50.1%,成为我国乳制品行业第二家百亿元级企业。两家公司2006年中报则显示,上半年伊利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0.17%;蒙牛为75亿元,增长58.7%,其规模已直逼伊利,而在增长速度方面更胜一筹。
    抢占鲜奶资源、扩张乳业产能,是伊利与蒙牛今年发展的关键词。中国乳业正处于蓬勃向上增速显著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上游资源的争夺以及在上游附近的生产布局,成为乳企竞争力的要害所在。
    齐头并进 马不停蹄
    近年,伊利的主业投入明显提速。2005年,伊利先后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黑龙江肇东、山东济南和安徽合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合计投资约9亿元,这些项目完全投产后将为伊利新增产能约94万吨,新增销售收入约37亿元。今年,伊利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又在湖北黄冈、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和四川邛崃建立新乳品生产基地。
    其中,湖北黄冈基地总投资额预计将达6亿多元,主要生产液态奶、酸奶和冷饮,项目达产后年生产能力将高达55万吨;新疆今年也成为伊利产能扩张的重要一环,6月,伊利决定投资约1.7亿元在乌鲁木齐建立酸奶和冷饮等生产基地,9月,又公告投资约2亿元在石河子建立中高档配方奶粉基地,这两个项目投产后,其产能将达12.5万吨;远在西南的四川也开始进入伊利的视野,公司已决定投资3.76亿元在邛崃建立乳品生产基地,年产能高达30万吨。由于这些项目均已进入建设期,而建设周期又都在15个月以内,因此,2008年均将完全达产,从而为伊利带来约97.5万吨的新增年产能。
    蒙牛近两年也不甘落后。2005年,公司总投资约10亿元在安徽马鞍山、河北察北和河南焦作等地建立了乳品生产基地,年产能高达68万吨。其中安徽马鞍山项目中有亚洲最大的冰淇淋单跨体生产车间,年生产能力约为22万吨。
    进入2006年以来,蒙牛也尽全力在全国扩张,先后在陕西宝鸡、黑龙江尚志等新建生产基地,并对北京、唐山基地进行扩建。今年5月,蒙牛投资2亿元进行通州工厂二期工程建设,据说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低温牛奶生产基地,预计2008年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元。与此同时,总投资为2亿元的蒙牛唐山基地二期工程也如期开工,项目完成后,蒙牛唐山基地的日处理能力将超过1500吨,实现年产值20亿元。此外,蒙牛今年还在陕西宝鸡和黑龙江尚志市各投资3.5亿元建设液态奶生产基地,这两个项目投产后可为蒙牛新增约20亿元年产值,新增年产能约40万吨。
    产业布局 各有千秋
    伊利与蒙牛如今都已建立遍布全国的生产基地。如果在地图上来观察两家公司的生产基地,其布局脉络清晰凸现。
    据伊利总裁助理张剑秋介绍,伊利产业布局基本按照“纵贯南北、辐射东西”的战略来推进。目前,伊利已经建立了一条北起黑龙江,经辽宁、内蒙古,过河北、京津,越湖北、安徽,最终到达福建、广东,从而贯穿南北的奶源路线图。与此同时,东到上海西至新疆,伊利也建有规模庞大的生产基地,辐射东西的态势也悄然形成。
    在这一战略下,2006年,伊利又启动了覆盖全国的“织网”计划。张剑秋表示,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伊利今年在湖北、新疆、四川新建生产基地,以实现其生产基地和市场基地相匹配的发展理念。
    面对伊利在全国攻城略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产能的局面,蒙牛挟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14亿港币的余威,也一路高歌猛进,在全国精心布置了一张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的产业网络。
    牛根生曾用“四个战略”来描绘这张网络:首先是“沿边战略”,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布点;其次是“沿河战略”,在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市建厂;再次是“沿江战略”,落子成都、马鞍山、当阳、武汉等地方;最后是正在快速推进的“沿海战略”,在浙江金华、广东汕头等城市抢滩。
    从两家公司的上述发展战略中可以看出,京津地区都是其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伊利早在2001年就在北京密云设立液态奶加工厂,同时还在河北廊坊和天津建立生产基地,合计日产能超过1000吨;蒙牛也紧随其后于2002年在北京通州投资设立目前亚洲最大的低温牛奶生产基地,2007年二期工程完工后,日产能将达850吨。
    在新建生产基地的同时,伊利与蒙牛还争相与各地知名乳品企业展开战略合作。2005年,伊利战略参股牛妈妈在先,牵手福建长富在后,既巩固了在内蒙古的优势地位,又获得了福建长富奶源,从而可以辐射华南、华东广大市场。今年年初,蒙牛也与武汉友芝友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分别以现金和固定资产方式入股组建合资公司生产酸奶,并共享渠道。蒙牛借此在华中重镇武汉打入一枚楔子,其沿江战略也得以基本实现。
    针对两家公司的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不论其如何表述,实际上都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靠近产奶区,便于获取奶源;二是尽量靠近市场,以便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能对市场需求作出快速反应,从而提升经营效率和灵活性。而且目前伊利、蒙牛都已经基本建立覆盖全国的产业网络,其布局各有千秋,产能也不相上下,因此很难说谁占有明显优势。
    东北华北 重中之重
    尽管伊利与蒙牛的生产基地在全国开花,但其重点却十分突出,那就是都将东北和华北作为产业布局的重点。
    根据农业部《全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我国奶源生产基地被划分为5大区域:大城市郊区,主要指京津沪三个直辖市;东北产奶区,包括黑吉辽蒙;华北产奶区,包括晋冀鲁豫;西北产奶区,包括新陕宁;南方产奶区,包括苏浙闽粤湘桂滇川等省区。
    在这5大产奶区中,优势地位最为明显的是华北和东北。尤其是东北黑龙江,由于地处北纬45度左右的世界优质奶源带,是我国传统乳业大省。因此,伊利与蒙牛的产业布局重点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两大奶源区。
    在伊利遍布全国的奶源基地和生产基地中,有70%左右位于这两大区域。2005年,伊利实际投资约9亿元在全国新建和扩建生产基地共5个,其中就有3个位于东北和华北,合计投资金额约6.8亿元,占伊利全年投资额的75.6%。
    伊利总裁助理张剑秋介绍,自2000年以来,仅在黑龙江,伊利就已经在肇东、杜尔伯特、安达、林甸、齐齐哈尔等地设有13家分、子公司,生产包括液态奶、奶粉、冷饮、酸奶四大系列等多个品种,在东北占有领先的市场地位。在内蒙古这个大本营,伊利更是全力以赴,至今已在东至呼伦贝尔、西到河套平原的广袤土地上建立了10多家分、子公司,其总部基地更是形成了日处理鲜奶近3000吨的生产能力。
    同样,东北和华北也是蒙牛布局的重点。根据其2006年中报,截至今年6月30日,蒙牛共在全国经营19个生产基地,其中就有和林格尔总部基地、包头、雁门、乌兰浩特、沈阳、唐山、滦南、察北、通辽、乌兰浩特、磴口巴彦高勒、焦作、泰安等13个位于这两大区域,在数量上超过60%。在其预计的2006年357万吨产能中,这13个生产基地的产能也将占到70%左右。
    不仅如此,蒙牛还将其最为得意的奥亚国际示范牧场建在了其大本营———和林格尔,该牧场占地面积达8848亩,可饲养奶牛一万头。其中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高达8-10吨,是国内普通奶牛的好几倍。据此推算,该示范牧场的年产奶量将高达80-100万吨。
    扩张之路 长期持续
    2004年,由于独董风波以及高管事件,伊利的投资活动一度陷入停滞,使其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日益缩小。因此,2005年新一届高管层上任后,伊利开始在主业投资上发力,当年即投入9亿元扩大生产,较2004年增长近5倍,年增产能近百万吨,而这些产能到今年下半年,最迟于明年就会释放。今年,伊利又计划投资27亿元在全国布局,到目前为止,已投入13亿多元在华中、西南和西北建立生产基地,这将使其今后两年呈现可观的产能增长。
    在当年伊利投资停滞不前时,蒙牛却于2004年投资11.64亿元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由于大规模投资的拉动,2005年其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直逼伊利。2005年,蒙牛继续保持强劲的投资势头,全年投资额约为10.45亿元,投资规模依然大于伊利,但其投资总额却较2004年下降一成左右。而从目前的公开数据看,蒙牛2006年投资规模将不足20亿元,明显低于伊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张剑秋还提到,伊利今年开始走出国门,与蒙古国签署乳品加工合作意向书,伊利将与该国有关企业开展奶牛饲养、牧草种植、乳品加工等全方位合作,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奶10万吨的规模。
    有研究员认为,伊利近两年之所以大规模投资扩大生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乳品行业激烈竞争的需要,而成为乳品行业唯一的北京奥运会赞助商,又使伊利在竞争中占据一定有利地位。
    伊利制定了明确的中期战略目标,即2010年进入世界乳业20强,2015年进入世界乳业10强。与此相对应,蒙牛也早提出要成为“世界牛”。业内人士认为,从近几年的资源圈地与产能扩张形势看,伊利与蒙牛的竞争态势此消彼长,今后仍会动态发展。中国乳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这样的产能布局竞争,尤其是第一梯队成员的布局竞争,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