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中海油)董事长傅成玉(傅成玉新闻,傅成玉说吧)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谈到中海油并购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失败的教训时,讲了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在美国运行了20多年,并且被美国总统布什肯定的相关法律程序,却为了维护一家美国公司的利益就可以轻易改变”。 另外一个是:“没想到雪佛龙作为中海油的长期合作伙伴会把政治手段引入到竞购中来,作为一家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但这样做了,还动用了多年积累的所有政治资源打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政治仗’”。傅成玉感慨地说:“如果此类事情再度发生,由于我们现在对美国政治有了更好的了解,或许我们眼中的重点就不是这一交易本身了。或许你首先需要做的是公共关系和政治游说工作,在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了以后,你再来谈交易本身。”
的确,中国企业从中海油并购失败中,可以吸取的教训很多:在错误的时机,以错误的方式试图并购;出标过高为对华强硬派炒作提供了口实;低估了美国内不利的政治气氛。同时,此案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行为影响也不容低估。
中海油如何先输一招
中海油出标的2005年6月前后,美国国内的对华气氛十分紧张。
此前,美国国内社会各界围绕“中国崛起”和布什第二任期对华政策展开了一场大辩论。7月19日发表的由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亲自定稿的《中国军力报告》,更是渲染了“中国威胁”。同时,在美对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上,美国内的经济民族主义势力不断向中国施压。
在这样的紧张政经环境下,中海油又在出标中失一着。
雪佛龙为并购优尼科,出标164亿美元,其中现金交易只占25%,其余的以股票冲抵。而中海油却在雪佛龙出标两个月后,以185亿美元的高价抢标,且全部是现金交易,这让美国政经界怀疑中海油不惜代价抢生意背后的非商业用意。美国人大多相信雪佛龙的出标是经过权威机构评估,有扎实的定标根据。因此,如果中海油真从商业竞争出发,会比雪佛龙的出标高些,但不会高出20多亿美元。远高于雪佛龙的出价反成了经济民族主义势力肆意歪曲中海油并购意图的借口,诱导美国人相信,“条件太优厚肯定有陷阱”。
雪佛龙在政治上更胜一筹
中海油出185亿美元的高标价试图一举击败雪佛龙,迫使肉已到口的雪佛龙不择手段背水一战。实际上,雪佛龙已于2005年4月4日以164亿美元的标价与优尼科达成协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经过初步审核,也于6月10日接受了这一并购协议。优尼科只要最后经过8月10日股东大会投票表决通过,就可正式实现两大公司并购整合。面对6月23日中海油超过自己20多亿美元的出标,雪佛龙选择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不和中海油在竞标战场上打商业竞争仗,转而开辟第二战场,借炒作“中国威胁论”与中海油打政治仗。
雪佛龙利用其政治资源和当时的舆论,进行了巧妙的游说活动。美国大的工商企业或行业协会,都常年悉心经营着自己在政界的代言人,保持着与国会和白宫沟通的管道,雪佛龙自然不会例外。根据美国国会记录,雪佛龙在2004年国会选举中为议员提供的政治捐款,在能源和天然气类公司中排名第五。雪佛龙非常准确地看出,在美国国内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对中海油最为不利的就是炒作中海油并购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威胁。
2005年2月开始,雪佛龙董事长就开始私下给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写信,希望他们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帮助雪佛龙。中海油公布竞标意向前,雪佛龙对国会议员的游说就开始产生作用。加州共和党议员、众院资源委员会主席里查德·庞勃带头在国会向中海油发难。中海油宣布竞购的前一周,庞勃就写信给总统布什,提出“美国日益需要把满足对石油的需要,放在一个涵盖美国外交政策、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的框架里来讨论,尤其是在对待中国的时候”。庞勃还提出在讨论中的能源法案里加入关于阻止中海油收购的修正条款。事实证明,雪佛龙比中海油更准确地把握了美国国内经济民族主义的脉搏,以压倒的政治优势,击败了商业竞争态势上明显占上风的中海油。
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
尽管竞购案的尘埃已经落定,但期间利益集团的游说、国会的干预、舆论的炒作以及普通民众的关注,对美国的对华经贸政策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中美经贸和投资往来对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影响,正成为全美各主要政治和经贸阶层关注的重点之一。中海油并购案的重要影响之一,是今后美国财政部下属的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调查门槛将大幅降低。随着中国经贸实力的进一步增长,尤其是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美国国内各式各样的“中国威胁论”将大有市场,中国在美并购将进一步引起美相关阶层的警惕。
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CFIUS调查启动门槛是并购对美国的安全利益形成威胁,而最近两年的中国军力报告则表明,只要并购可帮助中国军力增长,即使间接地对美国家安全构成威胁,CFIUS都有责任启动调查机制。必要时,甚至可以修改CFIUS的调查程序。同时,中国企业的国有性质及资金来源也将成为未来CFIUS关注的新焦点。
其次,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一旦和美国的国家安全挂上钩并形成舆论倾向,国会议员为了政治上的正确,更可能起负面作用,而影响对华经贸决策的其他各方都会持谨慎和保守态度。
中海油竞购失败对众多的美国政界人士将形成负面警示作用,使他们在今后制定对华经贸政策时,时刻把维护美国国家安全作为一个重要因素来考虑,否则,就可能在某时某刻被对华强硬派抓住把柄。事实也确实如此。中美经贸关系专家在中海油并购案进展中,多数也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即使是常年对华友好的专家和学者,在事件的高峰阶段,也大都采取低姿态或三缄其口的做法。
第三,炒作“中国威胁论”和“国家安全”今后将成为利益集团游说政府、影响对华经贸政策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
中海油并购失败标志着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已引起美国整个社会的高度警觉。中海油并购案辩论期间,美国的主要报刊几乎每天都有案件的最新进展或评论。美国商界、政界、主流媒体、普通民众,都在关心、议论中海油并购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雪佛龙正是巧妙利用了这一因素,把一个普通的企业并购案变成了一个政治安全议题。今后,这种经济问题泛政治化的倾向,将大大增加中国企业在美投资的不确定性。
究其深层原因,还是中美间政治战略关系和经贸关系发展长期不同步的结果。中国企业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战略的高度看待跨国收购,熟悉并购企业所在国政治运作和社会生态。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博士研究生)(10D5) (责任编辑: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