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明年开始,国内用户在购买手机卡时,可能得带上身份证了。来自信产部的最新消息显示,手机实名制的相关法规有望于今年年内出台;届时,大约2亿手机用户可能都将面临重新登记(《东方早报》10月9日报道)。
有他山之玉——日本、韩国、泰国相继实行手机实名制;有安全考虑——赞成者认为此举利于打击手机犯罪,遏制违法短信、诈骗短信、色情短信等垃圾短信;有利益权衡——业内人士认为,从长远角度看,实施手机实名制对运营商来讲利大于弊。它不仅能减少用户欠费风险,还可以对客户进行精确管理。从目前来说,客户资料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实名制恰巧提供了这样的契机;然而,连电信管理部门也承认,手机实名制的顺利实施,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电信代理商对实名制的执行并不积极,用户资料准确性也较差,以及民众对实名制可能引发的隐私安全担忧,成为手机实名制推行必须面对的三大命题。
事实上,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价值核心:即安全之外的权利保护。遗憾的是,在目前有关部门对于手机实名制的通盘考虑中,对集体安全的考量大过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细节关注、对公共权利的保护大过各参与群体的利益维系、对义务的强调超过权利的供给。这恐怕需要在未来的手机实名制体系中加以完善。
我们需要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电信代理商表达出对手机实名制的冷漠?因为在目前的手机实名制举措中,电信代理商实际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麻烦:他们需要对每个客户进行身份证件的登记,还要进行一一核对检验,保证其真实有效性。可由此带来的负担,无论是人工、时间成本的加大,还是因竞争不想“得罪”客户的需要,电信代理商都无法从有关部门得到有效支援,只能独自面对这些难题。这自然会让代理商产生对手机实名制的拒斥感。
电信运营商就完全无条件拥护手机实名制吗?由于数以亿计的手机现存用户需要重新并入轨道,运营商又不可能采取强制手段,所以利益激励模式是最可行的。从报道来看,“对于那些未进行实名登记的现存手机用户,则主要通过运营商在一些话费促销、优惠活动时,吸引这部分用户进行自己身份的确定,此后享受优惠的资费”。这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有关部门忽略了,由此带来的不菲费用将出在运营商身上。在“长久利益”与现实利益的平衡关系中,必须把握“度”,如果运营商发觉付出的现实代价过于高昂,那么多么美妙的远景设想都无济于事。
手机用户对个人隐私安全的担心,来自于目前脆弱的通信安全大环境。作为普通手机用户,日趋泛滥的垃圾短信、诈骗短信确实给大家生活带来严重困扰,手机实名制的宗旨是遏制此类行为,可它触及了一个悖论式命题——如何保证手机用户的个人资料不被泄露?尽管上海市已经规定,运营商在与用户签订入网“契约”时,增加一条“必须保护用户信息隐私”的责任。但如果出现隐私泄露事件,如何从一长串复杂的运转链条中剥茧抽丝,查出哪个环节出现纰漏,并且对相应责任人进行严厉追究,保证其不出现类似现象,目前仍未见到相关细则。执法手段的匮乏、违法成本过低等一系列问题,都会导致为通信安全计的实名制变成破坏隐私安全的双刃剑,使得手机用户丧失对实名制的信心。
制度是权利与义务的双重度量衡,任何一方的倾斜都会导致整体失衡。手机实名制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通信安全保障,必须解决安全之外的各方权利保护。
(责任编辑:悲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