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婷 金冰 朱裴/文
昨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菲尔普斯因对“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跨期权衡”进行的深入研究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在意料之外也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说意料之外,是因为在公布名单前,瑞典银行首席经济学家HubertFromlet开出的夺奖热门人物名单中没有菲尔普斯的名字,说意料之中,是这奖牌又归属了美国某大学的教授。
菲尔普斯的中国情结
“我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很感兴趣,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一直致力于此,我希望常去研究一下中国的经济政策。”这是菲尔普斯去年在2005诺奖北京论坛演讲时的开场白。这位“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与中国可以说颇有渊源,他曾多次来华演讲,运用他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2004年他就在人民大学召开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指出了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政府追求经济繁荣和发展的迫切愿望,使得中国成为对外资有很大吸引力的地方。外资的持续增加,增加了中国经济体系内的投资活动,也对中国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影响。菲尔普斯说,结构性因素对中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构性因素可以指中国从国外所获得的特殊投资机遇,也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产生的活力或机制。中国为了适应激励不同层次商业人士的创新计划,并从中挑选出更有商业前景的创新计划,中国将需要发展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可以向这些有商业前景的企业提供融资帮助。美国有这样的新型金融机构,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金融机构。
另外,菲尔普斯还在2005诺奖北京论坛上专门给中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作出了深入的剖析,特别是关于国民储蓄、投资、进出口、生产力发展等方面。他指出,中国必须向西方来显示他们保留经常项账户的大幅余额和贸易顺差是有原因的,首先要讨论一下经济发展的本质以及生产率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然后评估一下中国经济体制的性质。
菲尔普斯的经济学生涯
启蒙阶段
耶鲁大学的高才生
菲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伊利诺斯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直到1939年其父才在纽约找到了新工作,菲尔普斯全家搬到了哈德森河上游的一个宁静郊区,在那里菲尔普斯进入了公立学校读中学,1951年毕业。随后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1955年毕业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菲尔普斯选择了在那里读研究生。
在耶鲁大学研究生院,菲尔普斯与自己仰慕已久、也是耶鲁名气最大的两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Tobin)和托马斯·斯凯林(Thomas Schelling)保持了密切接触和交往。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在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开始学术生涯。
学术黄金期
缔造现代宏观经济学
在耶鲁大学考勒斯基金的5年半时间,是菲尔普斯学术生涯发展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阶段,使他一举成名的关于国民储蓄的“黄金准则”论文 ,就是在这段时间早期完成的。这篇著名论文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索洛l956年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菲尔普斯则利用这一理论,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黄金分割律,对后世影响极大。在随后几年中,他又对经济增长的黄金准则做了进一步阐述。
菲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
在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在整个1960年代后期,菲尔普斯是试图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架起沟通桥梁的一批年轻经济学家的先锋之一。他最广为人知的学术贡献,是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批评和发展。
1971年秋天,菲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在那里一待就是8年。这一时期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经济公平问题和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等领域的研究上面。
1993年9月,菲尔普斯回到了纽约。回国后,菲尔普斯继续保持着对东欧问题的研究兴趣。同时,他对自己思考很久的一个问题开始着手研究。这一主题涉及对低收入工人的补贴计划,其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工资率和就业率。他对失业微观基础问题的长期研究,对其在失业的背景下提出这个计划起到了很大帮助。同时不难看出,菲尔普斯先前对经济公平、特别是罗尔斯社会公平理论的研究,也为此提供了一个背景和铺垫。
展望未来
献身经济学的一生
在刚刚步入60岁的时候,菲尔普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清算和检讨。回顾过往成就令他欣慰,而看到这些成就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更是一种满足。他感到自己的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平和的阶段,他不再有动力去试图在最快的时间里获取成功。同时在他看来,学术影响并不是他个人成就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他方面的回报、特别是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非外界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用菲尔普斯本人的话说,这是很有“解放性”的。
1995年,菲尔普斯以“献身经济学的一生”为标题撰写了自传。在这本自传中,他为自己列出了未来20年的研究计划:首先,对东欧转型问题的研究将深入下去;其次,他将更关注本国的贫困人口;最后,失业决定问题仍将是他的一大研究主题。同时他还提到了几个可能选择的研究方向,如股票市场或政治领域。正如菲尔普斯自己所说,他对这些以及其他不可遇见的研究课题充满期望。
诺贝尔经济学奖十年历程
从1997年至今的10个年头里,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历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跨学科研究等经济学领域,而具体的研究项目涉及期权定价理论、货币与财政政策、博弈理论……回首10年,不难看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内容无一不与全球经济的走势紧密相连。
也许我们还清晰地记得,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给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带来了重大的撞击。值得注意的是,当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正是期权定价理论。众所周知,期权定价的理论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而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的分析,最终促成今天欧元的诞生,这也恰恰证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高瞻远瞩”。
不可否认,如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这个世界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奖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动态,从而把握未来经济的走势以及发展方向。
2005
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这给当今商业世界竞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理论保证。
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共同获得该奖,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
2004
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和经济政策的设计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而且还应用于当今许多国家的金融和货币政策之中。
出生在挪威的经济学家基德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普雷斯科特荣获该奖,以表彰他们对动态宏观经济学所做出的贡献:经济政策的时间连贯性和商业周期的驱动力量。
2003
罗伯特·恩格尔和克莱夫·格兰杰为分析家们在目前的资产作价和投资配搭风险评估方面找到了捷径。同时,他们的贡献将用于研究目前世界各国急需解决的“财富与消费、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恩格尔和英国经济学家克莱夫·格兰杰双双获得该奖,他们发明了处理许多经济时间序列两个关键特性的统计方法:时间变化的变更率和非平稳性。
2002
卡恩曼的主要贡献展示了人为决策是如何异于标准经济理论预测的结果。史密斯的成就则将实验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实验经济学分析很有帮助。
拥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的丹尼尔·卡恩曼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卡恩曼是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
2001
阿克尔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的分析理论用途广泛,既适用于对传统的农业市场的分析研究,也适用于对现代金融市场的分析研究。同时,他们的理论还构成了现代信息经济的核心。
三位美国教授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而分享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赫克曼对分析选择性抽样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麦克法登对分析离散选择的原理和方法所做出的发展和贡献。这两位获奖者都发展了在针对个人和家庭行为进行经验性分析中广泛应用的原理。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詹姆斯·J·赫克曼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丹尼尔·L·麦克法登,以表彰他们在微观计量经济学领域所做出的贡献。
1999
蒙代尔对货币动态的分析已经被称为“国际宏观经济学的分水岭”。他在30多年前就勾勒了今天的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情况并提出了迄今仍然正确的理论。他的这一思想促成了今天欧元的诞生。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A·蒙代尔,因为他对不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分析。
1998
阿马蒂亚·森克服了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的不可能定理衍生出的难题,从而对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包括公共选择的一般理论、福利与贫穷的指标。这些研究给今天的各国福利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
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因其对福利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突破性贡献而获此殊荣。
1997
他们的定价理论成果与金融市场的实际操作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被直接应用于金融交易实践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当时全球衍生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教授罗伯特·默顿和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马尤·舒尔斯,以表彰他们在期权定价理论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现了经济学界对期权定价理论的肯定。
1996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莫里斯和美国人威廉·维克瑞共同捧得。
莫里斯在信息经济学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激励理论的论述。
维克瑞的获奖理由是,他在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博弈论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言论
迈步从头越
一批往届诺奖得主刚离开北京,新一届诺奖得主又在瑞典出炉。
昨天,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菲尔普斯。
这个奖项实在是意料之外也在意料之中。说意料之外,是因为在公布名单前,瑞典银行首席经济学家HubertFromlet开出的夺奖热门人物名单中没有菲尔普斯的名字。
说意料之中,是这奖牌又归属美国某大学的教授。纵观30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牌几乎大部分都被美国所囊括,所以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落入美国大学教授怀中也不足为奇。
国人总爱探讨何时中国人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看起来很“务虚”的问题,其实讨论这个问题并非没有现实基础,毕竟中国现在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这也意味着国内年轻的学者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往权威的机会。
但机会有了,浮躁的毛病也随之而来,还没有弄通西方经济学的脉络就着急先批判。
欲速则不达,要想获诺奖,在挑战之前还是应踏踏实实向大师学习,把西方经济学弄通了,再寻其不是也不晚。
国人诺奖之路,还需迈步从头越。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