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颁奖给他的原因是因为菲尔普斯对宏观政策在长短期不同的利弊作出了深刻分析。听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的确不简单,这个问题处理的是经济稳定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既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贫富差距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而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失业。在就业面临困局的情况下,从1998年开始,政府陆续通过大学扩招等方式延缓劳动力就业,在头三年这一措施收到了一些效果,但硬币是两面的,恶果接踵而至:目前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农民工低工资表现得殊为明显。
如何保持较低的失业率又不引起通货膨胀?这是菲尔普斯等宏观经济学家所要处理的紧急而迫切的任务。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学家威尔·菲利普斯就指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即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降低失业率似乎只能以提高通胀率为代价。果真如此,就得权衡通胀与补贴现有失业的成本孰高孰低,二者取一。
“菲利普斯曲线”是基于一个实证数据的结果,但这种经验不一定在理论上站得住脚,菲尔普斯就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个人不可能知道所有其他人的行为,而且市场上的消息也不一定通畅准确。比如说山西农民要到深圳去打工,中间往往有很多信息不明,导致很多农民工前往深圳之后才发现有很多隐形的成本,远远高于其在山西的生活成本。农民工首先对深圳有个模糊的预期,然后核算成本收益,看看是不是值得出来打工。菲尔普斯认为这些农民的聪明程度与经济学家相比,差不了多少。
通过对长短期不同情况的分析,菲尔普斯认为通胀与长期失业之间关系不大,因为长期通胀取决于通胀预期,长期失业率由劳动力市场的运转所决定,经济稳定政策只能对失业率的短期波动产生影响。由于最低工资标准是一种价格管制,因此可能扰乱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这才是影响长期失业率的罪魁祸首,而不是所谓的通胀。
2005年6月,菲尔普斯访问过中国,在演讲中认为工人的信息不畅,会导致失业率提高。在不断的抉择中,工人希望提高工资,公司就要涨工资,否则工人可能辞职。但是如果工人不想到100公里外的公司去,公司在此时涨工资将会受益,即使增长的幅度很小。换句话说,在当地的劳动力市场上,该公司拥有竞争力。当然菲尔普斯也认为这样的机会成本会增大,如失业率增加,工资越高,失业率也就会进一步升高。
有趣的是,纳什提问说,如果工人辞职后失业赔偿高于他到100公里外的成本的话,工人还是可能辞职的,问菲尔普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菲尔普斯称“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的确,从稳定经济的角度看,低通胀低失业是需要保持的,但这十分困难。
控制一个较低的失业率会成为经济决策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往往好心办坏事。最低工资保障显然是为了保证就业率,对于享受保障的那些人来说,可能在短期内不是坏事,但对那些缺乏劳动技能的最底层的劳工,却可能因为这个最低工资而失业。因为一旦有个最低工资标准,对企业来说,在这个工资水平下当然要雇一个稍微有能耐的人,这样的话低技能者就会被驱逐。在现有的技能培训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以及在培训投入没有大增的情况下,可以预见失业率将会上升,这是最低工资干扰劳动力市场的恶果。
如果菲尔普斯要对最低工资提出什么建议的话,我猜想恐怕没有比撤销最低工资标准更合适的了。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