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投向结构出现变化,商业用房开发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大于住房开发贷款。这是记者从央行上海总部日前发布的2006年第三季度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报告中获悉的。
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商业银行新增的人民币房地产贷款86亿元中,商业用房开发贷款达到66.4亿元,占房地产贷款增量的77.2%,分别比上半年增加6.1亿元和上升55.1个百分点,而住房开发贷款当季减少31.9亿元。上半年商业银行住房开发贷款和商业用房开发贷款的增量之比为1.9∶1,而1-9月份的增量比为0.64∶1。
同时,由于第三季度央行上调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措施密集出台,上海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也发生了明显变化。9月末,中资商业银行人民币余额贷存比为62.3%,较6月末下降1.2%,比上月下降1.5%。
央行上海总部分析指出,第三季度中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进度趋于均衡。9月份中资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仅为今年前8个月月均增量的一半,未出现类似前两个季度末贷款大幅增长的现象。同时,中资金融机构短期贷款投放力度有所加大。第三季度中资金融机构新增短期贷款65亿元,占到今年前9个月增量的114%,同比多增169亿元,其中建筑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工业贷款三项占了六成多。但是,中长期贷款占比仍偏高。中资金融机构当季新增中长期贷款240.56亿元,同比多增112.6亿元。虽然当季中长期贷款增量还低于6月份单月增量45亿元,但商业银行贷款中长期化特征仍未改变。
受9月15日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政策实施的影响,9月份中外资金融机构外汇贷款大幅减少4.8亿美元,比上月多减3.2亿美元,同比多减10.5亿美元,并直接导致第三季度中外资金融机构外汇贷款减少3.81亿美元。
央行上海总部相关人士分析指出,存款快速增长是存贷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关新闻】
前三季沪上外资整体收购物业近19亿美元
■ 本报记者 邓旭 发自上海
今年外资频频在上海大手笔收购整体写字楼、高档公寓等物业。按目前已经在市场上公布的交易计算,交易量15笔,总额为18.6亿美元。诸多整体收购推高了沪上甲级写字楼的租金,而浦西的甲级写字楼更有可能在今年创下完全预租的记录。
在有关外国投资房地产的政策颁布以后,境外机构投资者重新制定了投资战略,导致个别洽谈中项目也暂时搁置。然而,外国机构投资者仍然对以长线物业投资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式表示浓厚的兴趣。昨日记者获悉,位于上海市延安东路550号的甲级写字楼——海洋大厦,已经被新加坡开发商腾飞集团以1.66亿美元收购并将长期持有。
“由于外资看好上海的写字楼市场,今年年底之前还将有几项大宗收购交易发生。”仲量联行国际董事邓文杰预测。
境外投资者盯上中小城市商业地产
■ 本报实习生 陈雯 发自北京
10月12日,国际置业顾问戴德梁行发布新一季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外部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中小城市商业地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戴德梁行高级助理董事张家鹏说,目前许多国内外商家店铺在中国一线城市已经趋于饱和,开始着力关注更为庞大的中小城市,迅速拓展店面。零售商的向下发展能够有效消化中小城市的商业物业面积,降低商铺空置率,激发当地市场的活力。“由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地产资源数额的相对有限,存在较强的竞争,且运作成本风险相对较大,所以诸多买家开始广泛关注中小城市的项目。”张家鹏说,“大型投资者的向下发展为中小城市商业地产发展商拓展了新的变现渠道,亦有利于保障商业项目的产权统一,促进城市商业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