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溯婉发自广州
广交会大门,正第100次开启。
50载春秋转瞬即逝,每年春秋两次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从未间断。昨天,我们终于迎来了第100届广交会。
1957年春季的首届广交会,参展的展品仅有1万多种,外来的客商也只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区1223位采购商,成交额为1754万美元。 但是,就是这一组数据却永远记在了广交会乃至新中国外贸史的首页。
相比于首届广交会,本届展会自是不可同日而语。50年间,广交会已跃居世界单年展第二。
据了解,本届广交会共有14001家企业和15万余种商品参展,展位总数达到31408个(比上届增加了1350个);净展览面积增至28.2万平方米,展馆规模达到历届之最;近20万采购商来自五大洲的211个国家和地区;成交额将达300多亿美元。
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这些数据,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是更深层次的变革和广交会这一国内厂商连通世界的桥梁。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在广交会上,从最初出口附加值低的茧丝,到白色批绸、印染绸缎半成品,再到服装、领带等产品,逐步实现产品升级和多元化,现在附加值高的成品越来越多,例如在广交会上展出的丝绸服装等样品就有1000多款,近两三年来连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一些知名设计师也乘会展期间与我们交流。”广东省丝绸进出口(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勇力这样向《第一财经日报》描述这家国有外贸企业50年来在广交会上的发展历程。
随着自主品牌开发能力的增强,广东丝绸集团逐步减少了“贴牌”生产的比重,增加自主品牌出口,公司品牌出口2005年达1亿美元以上。
不仅是广东丝绸集团,整个广交会的出口商品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今年第99届广交会成交额达到322.2亿美元,机电产品以129.8亿美元成交额排所有产品首位,占总成交额的40.3%,其次是服装和衣着附件成交28.7亿美元,第三位是纺织品成交23.4亿美元。
而留在老广交人记忆中的是,首届广交会上参展的商品大部分是食用油、土产、茶叶、丝绸等农副产品。到上个世纪60~70年代,缝纫机、自行车、日用五金百货等开始取代传统农副土特产出现在广交会上;80~90年代,服装、玩具、鞋类成为广交会的主打产品。进入21世纪,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异军突起。
10月12日,距百届广交会开幕只有三天,中国103家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之一的广州威创日新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推出花了5年时间研发的IDB交互解决方案。威创IDB业务总经理何文学表示,选择此时推出就是打算利用广交会和高交会的高客流量借力出击,等到公司在知识产权及专利等方面工作准备充分后,将进入广交会参展。展位打破终身制
对于自主创新、拥有自主品牌和自有专利的这类优质中小企业,广交会在展位分配政策上有一定倾斜。
为了优化参展企业质量,广交会已打破了展位终身制,出台参展企业更新于5%的规定,5%更新的展位中有相当部分是让给附加值高的中小企业。
此外,为加速外贸增长方式,广交会从第95届起始设立品牌区,品牌战略初步成效。第99届广交会,品牌展区成交额为82.5亿美元,占总成交额的25.6%,品牌展区中家用电器和电子信息产品成交66.3亿美元,其中美的集团成交9亿美元,格兰仕集团成交6.3亿美元,海尔成交4.7亿美元。
广交会在出口商品结构上的调整正集中反映了我国外贸出口结构调整的方向。
一个月前,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其中将纺织品、家具、塑料等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而把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的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
这一促进国内外贸转变增长方式的政策,也将直接促使本届广交会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广交会功能大变脸
起步于“封锁禁运”时代,经历了生存、发展、探索和跨越式发展四个阶段,广交会已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出口通道。许多参展企业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广交会早已不是获得海外订单的唯一途径,但依然离不开广交会,除了展示产品和品牌外,这里还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和维系新老客户合作关系的纽带。
国际贸易环境和国内外贸政策的调整往往在广交会上立竿见影,广交会有了另一个代名词——外贸“晴雨表”。
鉴于广交会的重要性,商务部近年来将每年两季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放到广交会上发布,加强企业对未来一年出口形势的宏观把握。
广东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的看法是,广交会改名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即利用近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购买所需的能源、原材料、技术和机械设备,进口贸易发展有利于弥补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为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在为了顺应时代需求不断调整变革的同时,作为“中国第一展”的广交会也正在面临外部竞争的压力。中国正掀起会展经济热潮,各地都在举办大大小小的会展,不少会展是与广交会同时举行,“搭便车”分流广交会的客源,直接冲击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副主任兼秘书长胡楚生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各地纷纷举办会展,存在就有其理由,至于谁会胜出,则由市场来优胜劣汰。广交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的根底很深,经得起各方面考验。当然,也需要不断向竞争对手学习,博采众长。比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起点比较高,有贸易、投资和文化等各方面,旅游展区展示挺有创意。目前,广交会还没有旅游展区,都是实物交易,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此外,深圳高交会在高科技信息产品上确实已做得比较好,这方面彼此间可以增加交流合作,但不能就此来比个高低,广交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徐兵则谈到,在观念、管理水平以及人性化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只要坚持改革创新,把握发展规律,广交会的前景会一年比一年好。
相关链接
民营企业:与广交会一道成长
“当时,我任广东省外经贸委主任,在向在广交会视察的国家副总理李岚清汇报工作时,谈到该届广东交易团亮点之一就是有900家民营企业参与。李岚清副总理听到大吃一惊,问‘对民营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尚未放开,怎会出现这种情况’。”徐德志说。
据徐德志回忆,这是发生在第38届的一个场景。当时他向李岚清同志解释,实际上是一些生产型民营企业已有意向的客户,在广交会上委托国有外贸企业代理参展并签单,李岚清副总理听大这一解释后才对此表示赞同。
据了解,民营企业最早参加广交会应从1993年春交会算起。
在本届广交会上,广州南大地服装有限公司(下称“南大地公司”)总经理吴毅雄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说:“参加广交会不仅是为了卖产品更是为了卖品牌,借助广交会这个平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格,这远比订单重要。”
吴毅雄表示,在广州交易团扶持下,我们拿到的展位比较理想,并加入了品牌区。上几届我们在现场运用模特走秀的模式配合产品展示,效果挺不错,但现在走秀的企业逐渐增多,本届我们将改用乐队的模式,这在广交会上应是首创。
广州南大地服装有限公司(下称“南大地公司”)是2002年才进入广交会参展。在此之前,这家民营企业已从加工贸易升级到自创品牌的阶段,并有一定的海外销售渠道。
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肖振宇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第100届参展的民营企业163家,占总数的53.8%,未来方向之一是积极的培育有发展前途和出口潜力的中小生产企业出口。
广州在发展外贸战略上超前地扶持民营企业这支未来的主力军。1993年74届秋交会上广州交易团首次尝试组织8家有发展潜力的私营企业挂靠外贸公司参加交易会,并于2001年第90届正式引入12家民营企业正式进入广交会。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指出,参展的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会将来继续增加,参展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