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只有在绍兴,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才有可能与欧盟或者美国贸易官员的一言一行如此的息息相关。这些官员有关中国的任何一次措辞严厉的讲话,要不了三天就会传遍绍兴,即使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在其家族成员的言传身教下,也会对此忧心忡忡。 这个由“一块布托起的经济强县”,作为亚洲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二十年来它与世界市场总是近在咫尺—全县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来自纺织业,而一枝独秀的纺织业又基本依赖出口,预计今年的出口额可达四十亿美元。许多绍兴人几乎无法想象,失去了纺织业优势的绍兴会是什么样子。
“一旦失去它,绍兴县就会失魂落魄。”这是绍兴县人民政府县长冯建荣今年春天以来对媒体记者重复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位作风干练的县长当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意在强调,浙江绍兴县的中国轻纺城不仅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纺织品专业市场,同时也维系着一个庞大产业的成长和一个县域的繁荣。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绍兴县决策层一年以前的想法与今天的发展思路已大相径庭。原来考虑比较多的是不想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为分散风险,试图把纺织产业与非纺产业的比例由百分之七十五对百分之二十五迅速调整到百分之五十对百分之五十。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分散风险的理论如果脱离了一个区域的产业现状,就有可能成为一厢情愿的说教。
绍兴县副县长孟柏干说,来自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压力使你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等不到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压力就让你已经拥有的优势产业奄奄一息了。所以,除了围绕中国轻纺城做大做强纺织业,绍兴县别无选择。
援引孟柏干副县长的表达方式,所谓做大做强绍兴纺织业,就是要把中国轻纺城建设成中国乃至亚洲经营规模最大、商务成本最低、交易品种最多、服务环境最好的现代化国际纺织之都。
雄心勃勃的计划只有依靠政府的推动才能获得成功,所有绍兴人对此都毫不怀疑。然而,二十年来一直小心翼翼不干预市场运营的政府“有形之手”重新扮演主导角色的时候,这对在私营力量支撑下高歌猛进的中国轻纺城又意味着什么呢?
政府“出手”
并非出自干预的冲动
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欢欣鼓舞的场面迄今已相当遥远,但此后三年时间里,笙歌一片的纺织业给中国带来的震荡仍然随处可见。纺织业在中国入世后出现的短暂的幸福时光,使许多人惊喜地发现,这个门槛极低的行业原来是如此的有利可图,对正在头顶上聚集的国际贸易摩擦的乌云却浑然不觉。于是,一个“造城”风潮很快席卷大江南北—各种各样玲琅满目的轻纺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仅仅长三角地区,涉及资本达百亿的纺织服装城就有十余座,这还不包括山东、天津这些传统纺织业发达的省市,这对经历十几年发展却面临新一轮竞争压力的中国轻纺城来说,无疑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副县长孟柏干分析说,由于新建市场有后发优势,所以建设规模和硬件设施远比老迈的中国轻纺城先进,调查还发现,这些轻纺城的开发者大都来自中国轻纺城,有的还是非常大的企业家,他们说离开中国轻纺城到外地发展,就是因为中国轻纺城的商务成本连续几年处于高位。
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哲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为了应对这种竞争和挑战,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对中国轻纺城进行改造升级。“我们改造后的中国轻纺城,将严格控制房屋租金,严禁炒作,以此来控制商务成本,甚至做好了政府亏几年的打算。”孙哲君语气异常坚定。
副县长孟柏干承认,名满天下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巨大成功,是绍兴县政府决心出手的另一个经验来源。孟说,由于义乌义小商品城完全由政府主导,整个义乌市的规划建设都是围绕小商品城开展的,商业繁荣到哪里,人气就积聚到哪里,基础建设也就跟到哪里。而中国轻纺城2002年由于“国退民进”,完全成为一个民营企业,政府忽视了市场的带动作用,导致中国轻纺城这几年业态停滞不前,几乎还停留在传统交易阶段。
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整体规划,目前老市场区配套不完善,现代服务功能不全,有些市场区连空调都没有。市场交易方式仍然停留在现货交易、现金交易、现场交易“三现”阶段。
孟副县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绍兴县并不是要复制义乌的商业模式,事实上也无法复制,但有一点是需要重视的:由于义乌市政府主导市场,采取最高资金控制商务成本,而中国轻纺城由于完全市场化,这直接导致市场房租居高不下,大大提高了商务成本,严重影响了轻纺主业的发展。
“政府已经开始主导中国轻纺城的改造升级工作,同时把商务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价位上,以此提高轻纺城的核心竞争力,应对造城运动带来的竞争与挑战”。孟柏干说。
中国轻纺城进行时
今年4月,绍兴县所做的两件事情几乎成为政府“有形之手”强势回归的一个象征。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轻纺城的若干意见》文件,二是组建了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这个常设机构,并赋予其在综合协调、规划调控、投资建设、秩序管理上的主导作用,下设中国轻纺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政府绝对控股形式,启动老市场区改造和新市场区建设。
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哲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似乎并不掩饰政府的雄心与自身工作的激情:“我们以东升路老市场区的拆迁改造和柯北新市场园区的建设为抓手,推进中国轻纺城的提升发展。”
孙哲君介绍,政府的基本发展理念是实施“二方联动”战略,即市场拓展与城市发展联动,市场升级与产业升级联动。目前,中国轻纺城所在的柯桥已有金融机构84家,托运部212家,酒店宾馆112家。按照轻纺市场提升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并进的思路,在不远的将来一个核心区块达15平方公里的柯北新城将巍巍崛起;此外,通过完善市场框架体系,加快三个相关市场建设,实现轻纺产业与市场资源优势互补。一是中国轻纺城技术市场,在绍兴轻纺科技中心基础上,筹建“浙江省纺织工业研究院”,积极构建浙江省现代纺织及装备创新平台。二是中国轻纺城人才市场,作为全国首家纺织类专业人才市场,2005年成立以来共引进纺织专业人才2600名,为产业和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中国轻纺城网上市场,使其成为集行业资讯、产品展示、市场交易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网站。“这一切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轻纺城的传统交易面貌。”孙哲君说。
孙哲君表示,加快市场规范化管理和市场招商隆市仍然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一个便商、利商、亲商的平台与促进市场有序发展,对中国轻纺城来说同样至关重要,政府在这个方面应该大有作为。
孙哲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轻纺城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工程,与那种一窝蜂的“造城”运动有着天壤之别。许多“造城”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做的是工业地产和商业地产,只要把摊位卖出去了,就什么都不管了。但中国轻纺城始终坚持招商隆市的理念:一方面政府要推动更多的业主成为轻纺城的经营者,另一方面,积极营造一个有序的低成本平台,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中国轻纺城联合市场和国际贸易区目前出现的大量企业和经营户的入驻现象,其实说明了绍兴县政府的举措是卓有成效的。
柯桥离国际纺织之都
还有多远
“纺织业一旦失去国际市场,将面临灭顶之灾”。绍兴县副县长孟柏干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纺织业主要依赖出口拉动增长,绍兴县也毫不例外,国际市场对纺织业的重要性,许多行业都难以望其项背。
绍兴县纺织业年产值已接近900亿元,化纤产品生产能力占到国内总生产能力的20%以上。以2005年为例,纺织品出口37亿多米、金额38亿美元,纺织品的平均价格都在每米1美元左右。这说明绍兴出口的纺织品大都属于低端产品,他们遭遇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的机率也就大大提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政府提出了把柯桥打造成国际纺织之都的目标。”孟柏干副县长说,政府早在几年前就一直鼓励企业投入技术改造,完成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可惜的是,前几年纺织品出口生意太好了,这从客观上又延缓了企业推进产业升级的进度。现在纺织业的春天已然过去了,这未尝不是好事。事实上,在应对国际市场的种种挑战方面,企业现在变得比政府更积极、更主动、更善于想办法。提出建设国际纺织之都的目标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在孟柏干看来,国际纺织之都应该是国际性的纺织业生产基地,是国际性的纺织贸易平台,是国际性的纺织品研发设计中心。绍兴县已经拥有的一流生产设备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同时又有绍兴县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这一切将使中国轻纺城的硬件设施和商业文化更加接近国际水准和营商规则,国际纺织之都的梦想也将触手可及。
(文中图片由本刊记者阮加文提供)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