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协调办公室李冶司长交谈,颇有启发。
谈话从本报正在组织推出的大型系列《国产装备何以不用》特别报道开始,说到长久以来重大技术装备国内市场采购存在的许多问题,李冶忽道:"什么是市场?"---接到这样一个凿到根子上的问题,我一时语塞。
什么是市场?在美国经济学大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和卖者。注意,这里指的是"一群买者和卖者"。
而我们所遇到的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市场,却往往是一个买者和一群卖者。这种买卖双方的不对应,形成了在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比如国内企业受排斥,国产设备遭歧视,自主技术被拒绝等等。有人认为这是买方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个"市场行为"只是基于一个不完全的市场,或者说是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发生的,我们就应该深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建设与发展急需引进外资和技术,提出过以市场换技术。以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低成本等也是我们的显著竞争优势,但能够放到"换技术"台面上的,还是我们的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们的市场资源不是很丰厚,而是很稀缺。劳动力多,购买力差,制造业的许多行业都遇到过一夜之间生产线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接着就库存积压,供大于求。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制造企业已经处于比较充分的竞争市场上了。而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他们也真切体会到了市场资源的宝贵。所以有"给钱不如给政策,给政策不如给机会"一说。"机会"即市场机会。
既然市场资源稀缺,便有利益的博弈。而当仅有的买主是一个垄断行业的利益集团时,它会怎样采购呢?答案是:从利己的角度出发,追求一己利益最大化。于是我们将面对这样的局面:卖者失去公平利益,政府失去全局利益,国家失去长远利益。所以即便是在美国人曼昆的教科书中,也将政府在市场失灵时,为改善平等状况而进行干预,归入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简言之,在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政府有责任以相关政策改善市场结果。
李冶如是说。当我们一再对给国内企业新技术、新装备以市场机会而呼吁时,更体会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改善市场结果的重要。对于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来说,保住了市场,才能保住国家的利益,才能拥有中国制造的未来。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市场才是我们稀缺的资源,也是我们民族利益之所在。
有一天,我偶尔阅读到一段某项国内工程公开招标的文字,在合格投标人资质要求一栏中有如下规定:"投标人应为合资企业或代理进口产品的企业"、"不接受国产设备/材料的代理商投标"。如果你对这段文字感兴趣,可立即登陆互联网相关网站,因为这个明文拒绝国产设备的招标尚未结束。这样的文字在2006年的深秋如此刺眼,令人百感交集。既有如铁人王进喜当年在首都的街头看见公共汽车上背着一个大汽包的激奋,又有如见到更久远年代上海公园门外的"华人与狗"牌子的愤怒。
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在他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言甚好。其意甚重。
在我们的重大技术装备采购市场上,也需要建设以体现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越快越好。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