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平洋电脑网】
PConline北京10月16日[文/操刚]10月12日下午,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简称CEC)与荷兰飞利浦联合宣布签署合作意向书的消息,未来CEC将全面负责飞利浦的手机业务。 这意味着,继阿尔卡特、西门子之后,又一家全球电子行业巨头正式退出了手机市场,余温未了的手机整合行业再度上演了一曲年度大戏。
壮士断腕,CEC全面接手飞利浦全球手机业务。
依据双方签定的意向书条款规定,CEC将在今后5年内获得一项全球性的飞利浦品牌授权,用于移动电话的市场营销以及市场销售,另外,此次收购并不仅仅只是限于品牌,CEC将同步接手飞利浦手机的所有相关业务,这其中包括飞利浦手机在全球的营销、销售体系和在双方合资公司深圳桑菲的25%的全部股权。同时,CEC也将同步接手飞利浦目前年度销售约为4亿欧元的手机业务以及分布在亚太和东欧地区的约240名雇员。
这一干脆利落的“断腕”之举,也充分说明了飞利浦正式宣布“不做手机”的坚定决心。
对于此次收购的具体金额以及相关日期和详细过程,飞利浦官方并未做太多的透露,只是表示,本次交易将有赖于尽职审查的确认,并将取决于所有必要的股东、政府和监管当局批准和同意,飞利浦在这方面会做出积极的努力,预计所有的交易日期将会在06年年底全部完成。
至于金额方面,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郭立为则明确表示,“飞利浦肯定不会像西门子一样倒贴钱给CEC的”。
消息传出短短几天的时间,业界的猜疑声便沸沸扬扬,鉴于有着阿尔卡特和西门子的前车之鉴,绝大多数人对于CEC的此次收购并不看好,一些“国内厂商只会收购一些濒临死亡的手机品牌”、“CEC有钱,亏个几十亿没问题”的传言便出现在了各大论坛及相关文章的跟帖之后。
其实,不管大家的评论如何,整个收购事件已基本尘埃落定,此时的我们不妨可以冷静的思考一下,在这场貌似有些荒唐的收购事件背后,有着更多的疑云让我们琢磨不透,先撇开飞利浦不说,CEC作为一家成功运作着两个手机品牌以及控股数家通信电子的龙头企业,他们在这一行业人的市场先知应该是远大于我们的,只是缘何陷在阿尔卡特、西门子并购巨亏的阴霾之下的CEC,关键时候还能毅然做出了如此惊人的决定呢?而作为一家全球性的电子行业巨头,飞利浦手机虽然早就传出了亏损的消息,但较低的运营成本以及它固有的一些市场份额,也不至于让他在明基刚刚宣布与西门联姻失败的几天后就宣布出售自己的手机业务,在这个时候选择出手,毫无疑问对自己的出售有所影响。
种种疑问,令人费解,我们不妨试着分析一下。
飞利浦:蓄谋已久,市场徘徊不定。
荷兰飞利浦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公司之一,年销售额在300亿欧元以上,全球雇佣员工近20万。早在1920年就进入了中国市场,于1985年在华设立第一家合资企业起。目前,飞利浦在华的业务包括照明、消费电子、家庭小电器、半导体和医疗系统等五大业务群。
熟悉飞利浦手机的朋友肯定都知道,飞利浦手机以“超长待机”的鲜明特征一直受到了一部分人的青睐,在亚太市场上仍占有3%左右的份额。只是这一业务似乎并没有给飞利浦带来多大的利润,早在2000年到2002年期间,由于全球手机市场的不景气,飞利浦手机的市场份额期间也降到了历史的最低,仅为1.8%,鉴于手机部门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飞利浦先后关掉了位于法国里昂和新加坡的两大手机生产基地,而仅仅只是保留了位于中国深圳与CEC合资的桑菲。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飞利浦在手机部门上的发展,似乎一直处在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尴尬局面,电子行业深厚的技术背景以强大的研发力量让他们对于手机领域的开发如鱼得水,当对市场的缺乏了解和毫无新意的营销手段又让他们头痛不已。
在众多手机厂商都在为中国3G的上马铆足了劲的时刻,飞利浦方面传来的消息却如同石沉大海,另外,从CEC接手的240雇员和只有4亿欧元销售额的数据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飞利浦早就对这一市场的疲软有了放逐之念,却又似乎心有不甘。
面对众多的质疑声,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郭立的解释是,手机产业想要实现真正的盈利就必须要有规模效应,而要产业真正的规模效应就必须投入巨额来做大这个市场,飞利浦不想这么做。飞利浦现在主要集中精力做高附加值、高增长的产品,例如医疗保健产品等,对于消费电子领域,他表示,未来在中国会更集中在平板电视、平板显示屏等。
这些解释看似堂而皇之,实则饱含着无奈,毕竟,真正赚钱的营生谁都不会主动放弃,纵使再度追加投入。
CEC:雄心勃勃,逆风而上意欲何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国资委监管的两大电子产业集团之一,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计算机软硬件与系统集成、通信网络产品、数字家电等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应用、配套、销售推广及技术服务。作为资产总额超过400亿人民币,CEC旗下拥有包括夏新电子和深桑达2家手机企业,并通过旗下中原电子为NEC进行手机代工。
其实,CEC与飞利浦之间一直有着颇深的历史渊源,且一直动作连连。
早在1996年10月,CEC就通过旗下的深圳桑达公司与飞利浦合作成立了飞利浦桑达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桑菲),该公司目前注册资本3300万美元,年产能超过1500万部手机,负责飞利浦全球超过80%的手机代工业务,成为飞利浦手机全球三大生产基地之一。
2001年10月,受全球手机市场的不景气因素影响,飞利浦再次重组了全球手机业务,并同时和CEC签署了深度合作协议,把旗下的法国LE MANS手机研发中心转让给CEC,飞利浦在法国310多人的研发力量将全部归CEC所有。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飞利浦除了将手机研发中心全部卖给了CEC之外。同时关掉了位于法国里昂和新加坡的另外两大手机生产基地,还将飞利浦公司将位于深圳的唯一一块生产基地——飞利浦桑达公司75%的股权转让给CEC,让CEC绝对控股它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这也算是飞利浦有了放弃手机业务的一个明显征兆。
实际上,2002年之后的桑菲公司已成为飞利浦手机全球唯一的生产基地。
以上种种其实我们不难看出,CEC与飞利浦之间所谓的“联姻”应该是蓄谋已久的,就在飞利浦失意于自己手机市场的那一刻起,CEC似乎就一直在酝酿着如何能从他的手里接过这块自认为并不烫手的“山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这次收购与阿尔卡特、西门子的并购案件是有着一些根本性区别的,这起事件也并不是一件业界突发事件,充其量只是他们在经历了长达数年的“试婚”之后,彼此双方共谋出了一个共适合自身发展路线的新方式而已。
另外,我们仔细想来,在没有透露具体金额以及详细转让过程的前提之下,CEC此次的宣布似乎也显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他们的“珠胎暗结”已是业内众所周知的事情了,而至于为何CEC会在这个时刻公开此事,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他们彼此之间早就有过这份盟约,盟约的日期是早就定在了这个时候,也或许是CEC认为在这个非常时刻宣布这件事情对自己是绝对有利的,我们不便作太多的臆测。
珠胎暗结四年之久,CEC、飞利浦会否佳偶天成?
截止目前为止, CEC除了在其网站上挂出收购飞利浦的新闻之外,并未对此事发表任何官方说法。
收购之前,CEC持有的深圳桑菲65%的股份,深桑达和飞利浦各占据10%和25%的股份,此前收购正式生效之后,CEC所持有的深圳桑菲的股份将直接上升到90%,另我,CEC还同时持有深圳桑达公司46%股份,由此可推算,CEC几乎占据了桑菲公司的全部股份,成为该公司毫无竞争的绝对大股东。
笔者了解到,在收购飞利浦手机业务后,CEC将把飞利浦品牌和全部手机业务全权交给桑菲进行运作。CEC除继续生产“飞利浦”手机外,也将利用飞利浦的生产及研发技术,对其手机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形成综合力量,加大自主品牌“CEC”手机的力度,以扩大在国内手机行业的份额。收购完成后,CEC已经形成其手机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一整条完整的产业链。
CEC控股的夏新手机年产能基本上在千万部以上,桑达旗下的自有品牌“SED”也占有部分市场份额,再加上一个拥有1500万部手机年产能的桑菲后,CEC旗下企业拥有的手机产能将会达到3000万台/年,也将一举成为足以影响国内手机行业的“生力军”。
对于CEC来说,这一切似乎正好能够弥补自己在产能以及研发上面的缺陷,也为自己正式扩大手机市场份额占有率铺开了一条新的道路。只是,让我们质疑依然还有很多。
首先,中国企业并购欧洲手机厂商失败的事件屡见不鲜。TCL与阿尔卡特在经历了近两年的阵痛期之后,近20亿的沉重代价似乎也并没有让消费者对阿尔卡特这一品牌获得认知,TCL甚至彻底放弃了阿尔卡特这一品牌而重新启用TCL。明基与西门子“联姻”不到一年,便因无法面对巨额亏损而不得不放弃对德国西门子手机部门的继续支持,数亿欧元也化为水漂。
虽然飞利浦新闻发言人唐少瑰一再表示,CEC收购飞利浦与阿尔卡特、西门子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CEC为飞利浦代工的时间超过10年,而收购飞利浦手机研发部门也已经5年,双方的磨合时间可以短得多,同时飞利浦的手机部门员工只有240人,整合的成本也将更小。听似有理,但前车之鉴不得不令人担忧。
其次,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数据,2005年飞利浦在中国的手机市场份额不足3%,与一些二、三线的处于同一行列,这样的品牌意识似乎并没有真正的做到深入人心,而在中国市场,领先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三星的市场占有率总和已经达到了60%。手机市场“强者恒强”的局面似乎已愈演愈烈,飞利浦虽然在手机的研发方面有着自己深厚的功底,但CEC如何能通过短的时间来对这一品牌进行全新的包装与推广,并通过迅速在国内手机市场重新占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份地”,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重大挑战之一。
最后,消费电子行业中,与电脑、传统电视一样,手机行业的利润也相当薄,正如郭立为先生所说的那样,想要在这一领域实现真正的赢利,就必须舍得投巨资来产生真正的规模效应,CEC该如何来平衡规模投资与预期回报的比例,也是我们大家所关注的重点。
CEC能否从容面对一系列的重整问题,能否实现也飞利浦的佳偶天成,能否开创出手机并购领域的“蓝海”,做为国人,我们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