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一堂”一个鉴证历史沧桑的百年老号,早在解放前因与北京同仁堂(行情,论坛)签下永不进关的一纸文约而闻名遐迩,从此就有了“北有世一,南有同仁”的说法。如今在新的时代,两大中医药行业的百年老号却遇到了共同的问题。
    中药出口难题
    目前,国际市场的中药及植物药销售额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其中,日本汉方药占70%以上、韩国韩药约占10%,而中国所占的5%份额有70%为廉价的中药材。
    从世一堂制药厂董事长刘巍的口中记者得知,世一堂现有30多种中医药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即使出口到这么多的国家,但是每年出口总额不到30万美元,仅占国内销售额的1/10。更尴尬的是,这每一种药品在出口的时候,总是偷偷摸摸地将每种药品都是作为保健品或者是食品出售,即使这样也不能大量出口,每次最多一个或者半个集装箱,且都冠以“样品”这一称谓。
    在国内,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乌鸡白凤丸”是种良药,这在加拿大卖得也不错,可是它仅仅能作为保健品在一些小的中医诊所里,通过口耳相传来销售。在亚洲地区,泰国、日本等这些出口国的情况要略好些,但是也只能作为食品、保健品出售。对此刘巍感到非常无奈。
    同仁堂(行情,论坛)宣传部长金永年对此也深有同感,同仁堂(行情,论坛)每年出口金额达到2000多万美元,而美国药品食品检验检疫局就将同仁堂(行情,论坛)的很多药品作为食品添加剂,而不是药品,这样给同仁堂(行情,论坛)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中医药虽有标准但是很难得到国际认同,他们的出口对象也主要是面向东南亚、日本等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华人圈。
    呼唤质量标准
    刘巍称,之所以我国的中药出口一直以来停步不前,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中医药质量的标准国外不能接受,他们只将有分子结构式的药品作为质量判断的标准,而中药很少能用明确的分子结构式来解释药理、病理。
    中医药管理局的一位负责人说:“中医药配方复杂,不是单一成分,在煎药时还会出现不同的化学反应,所以很难得出分子结构式。”这些都给中国中医药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了难度。
    “目前,国内90%的中医药制药企业面向的是国内市场,仅10%的企业对外出口。因而,对整个行业集资制定质量标准很难达成一致。”刘巍同时表示,“其实要真正找到中医药的分子结构式并不难,在这方面我们也有很多专家,可是经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国家给的经费太少,不能维持科研。企业出台的一些质量标准,一般不能通过国家认证。”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标准多由企业自主研发,国家审核,国外也这样。分子结构式是能弄出来的,但是不是出来分子结构,药品就能出口,还要有一个上市推广等问题,不仅是中药,就是一个药品从研发到上市这一费用在美国都是上亿美元计算,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企业要提高标准,一般只能自己研发,然后通过国家认证,然后无偿发布供其他企业享用。”
    面对制定标准动辄上千万的巨额费用,刘巍希望中医药行业也可以效仿国内的其他行业中的通行做法,即由企业制定标准,对使用其标准的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
    采访手记:
    记者在哈尔滨世一堂实地采访期间,从刘巍厂长的介绍当中得知,为了便于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在原料的筛选、研磨等很多工序中,世一堂自身的做法远远高于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同时记者也了解到这种做法并不仅世一堂一家。但在中医医师的口中,中医最讲究辨症实治,就是针对病人的不同体质和症状加以治疗。而中药制药厂对于药品的生产都有不同的质量评价体系,同样来自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中药药典的药方,在不同药厂生产就可能在疗效上产生一些细微的差别,因此对于病人治疗是否会有影响记者不得而知,但记者希望中药制药企业终有一天都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生产,使中药真正起到应有的效用,造福病患。(作者:王荣 赵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