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入主银河证券的方法有二:待银河证券上市后,中国人寿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前者的股份;第二种方式是,在银河证券IPO(首次公开发行)前,中国人寿以发起人的身份介入坊间传闻,中国人寿(2628.HK)将控股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银河证券”)。
《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时报》从中国人寿内部人士处对此消息进行了证实:中国人寿期望获得更名为中国银河金融投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银河控股”)旗下的银河证券80%的股份。
这位人士同时透露,中国人寿进军银河证券的时间和方式都要看银河控股重组的进程。
2005年6月,因严重违规操作被划入问题券商的原银河证券开始重组工作。
中国人寿的盘算是:在完成重组的银河证券上市前后,购入银河证券的股份,“我们想得到的是一个干净的银河证券”。
要干净的“银河”
就在10月31日银河控股重组结果即将诞生之际,传出中国人寿将收购银河证券的消息,“而且意在控股”。
中国人寿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向《财经时报》证实,中国人寿的确是要出手控股,具体方式是,中国人寿联手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河证券80%的股份。
这其实驳斥了此前的坊间传闻。曾有消息说,中国人寿控股银河证券的计划已经流产,在最新重组方案中,中国人寿并未出现在股东名单之列。
对此,上述人士强调,由于汇金公司注资、银河控股重组等程序仍在推进过程中,中国人寿此时无意介入银河控股重组,希望控股的是已经获得注资并完成重组后的银河证券。
至于中国人寿以何种方式控股银河证券,目前还在商榷中。可能的两种方式是,待银河证券上市后,中国人寿在二级市场上收购前者的股份;第二种方式是,在银河证券IPO(首次公开发行)前,中国人寿以发起人的身份介入。
蓄谋已久
收购银河证券是中国人寿进军证券业的一个重要棋子,《财经时报》了解到,中国人寿谋夺券商资格的计划要追溯到一年前。早在2005年7月杨超出任中国人寿董事长时,控股一家券商就被纳入中国人寿的发展战略。
2006年这个注定是券商命运转折点的年份,不仅加快了券商“重生”和“蜕变”的进程,同时也给了杨超掌控下的中国人寿进军证券业的良机。
今年6月29日,中国人寿以33亿元人民币购入国内第三大证券公司中信证券(600030)11.89%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开创了保险参股券商先例。
这笔投资在短短一个多月已增值七成,为中国人寿带来22亿元人民币的账面利润。
但杨超显然并不满足以参股的方式现身证券业,控股一家券商依然是其最终目标。
中国人寿内部人士透露,实际上从今年3月开始,中国人寿就已经频繁接触银河证券,“这在集团内部早已是旧闻”,且中国人寿控股后的目标就是要把银河证券打造成中国第一大券商。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人寿形成对中信证券和银河证券两家券商“一参一控”的股权安排,无论是对于其今后综合经营业务的发展,还是分享证券业成长所带来的盈利,都是明智的战略选择。
适时出手
在历史上,中国人寿与银河证券颇有渊源。2000年,原银河证券成立之初,股东中就有中国人寿旗下的子公司;而即将回归A股的中国人寿,已把银河证券初定为发行的主承销商之一。
“中国人寿密切关注原银河证券重组历程”,内部人士坦言,“作为汇金公司注资券商的第一例,银河证券一路走来的每一步都有可能成为业内典范”。
《财经时报》了解到,原银河证券重组过程中的多个不确定因素让中国人寿再三延缓自己收购的脚步。
2005年6月14日,一个由央行金融稳定局、证监会机构部、财政部金融司人员组成的协调小组,开始原银河证券全面重组的工作。
2005年8月8日,银河控股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70亿元,其中55亿元来自汇金公司。
由汇金公司控股的银河控股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摸清重组前银河证券的家底,于是一个由证监会、财政部和汇金公司共同组成的检查组进驻银河对其清产核资。
原银河证券的窟窿到底有多大?汇金并未向外界披露。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外界流传着多个版本,但这些都未经证实。
2006年5月,重组工作进入关键期,而汇金公司的资金何时注入不仅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亦成为中国人寿收购计划的关键点。
不少人业内人士担心,原银河证券的窟窿过大,将会导致中央的注资化于无形,中国人寿对此亦有同样的担心。
“不想趟浑水”正是中国人寿此前暂缓收购计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他们的想法是待银河控股重组完成后再行介入。
此外,造成收购计划暂缓的另一原因是,原银河证券管理混乱,“等汇金公司注资完毕,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业务模式后再出手控股银河证券更为稳妥”。
(责任编辑: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