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联合发表声明。声明指出,9月14日质检总局公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9种SK-II化妆品中检出铬和钕,质检总局和卫生部认为该检验依据明确、检验结果准确。声明说,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国家,都将铬和钕列为化妆品中的禁用物质。 但因化妆品生产技术上无法避免的因素,原料中可能会带入微量的铬和钕杂质。经专家评估,正常使用含微量铬和钕的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风险较低。
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的联合声明,事实上为SK-II化妆品的安全性作了基本认定。宝洁公司昨天迅速表态,称基于国家权威部门对于SK-II产品安全性的澄清,公司决定将在今后几周内恢复SK-II产品在中国内地的销售。根据本报记者的了解,宝洁公司目前已经暂停SK-II相关产品的退货举动。
国家有关部门的权威认定,以及宝洁公司恢复销售SK-II产品的表态,都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一度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焦点的“SK-II事件”至此似乎该画上句号。不过,如果有心人仔细梳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还是可以发现一些疑点并没有得到厘清;如果对整个事件做深入的反思,可以找出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
疑点之一,两个权威部门强调,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当初的检验结果是准确的,也就是说,SK-II化妆品中含有铬和钕两种有毒物质是无疑的。而按照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的有关规定,化妆品中不能含有铬、钕等禁用物质。权威部门没有就此得出结论性意见,说明SK-II化妆品是否违反相关规定,只是模糊表态,说明“正常使用含微量铬和钕的化妆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风险较低”。如此,人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化妆品中含有微量铬、钕等禁用物质并无太大关系。显然,这种认识与《化妆品卫生标准》相关规定相悖。
疑点之二,国家质检总局和卫生部的联合声明并没有说清楚,化妆品原料中带入被禁用的物质,究竟应当如何定性。民众自然对权威部门的声明不会有什么疑义,也相信宝洁公司作为一家拥有高知名度的跨国大企业,不会刻意在生产过程中添加铬和钕。但是,对于消费者而言,有毒物质无论是被刻意添加的,或是从原料中带入,一旦产品突破安全底线,造成的伤害却是相同的。
以上两个疑点,直接指向相关标准的模糊和缺失。我们可以看到,在“SK-II事件”发展过程中,相关国家部门的反应其实足够迅速。宝洁公司在其声明中也很认可政府部门在处理本次事件中负责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合作精神。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遗憾地发现,由于相关标准的模糊和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SK-II事件”的负面影响被放大。在消费者最需要得到明确信息的时候,有关部门没能够清晰而明确地对国家标准的一些问题做出公开解释。
因此,加快推进化妆品相关卫生标准的建设,成为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完善的标准,将成为类似“SK-II事件”的防火墙。尽管由于目前没有相关的参照,制定铬和钕的安全限量等标准的工作量会很大,但这是政府部门无法回避的任务。否则,在SK-II之后,难保有别的产品再次进入模糊地带,引发公共事件。显然,无论是企业或是消费者,都本没有必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在消费者没有完全消弭的疑惑中,SK-II化妆品要重新上市销售了。不过,对于该品牌产品未来的前景,许多人心中有所保留,也有好奇。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公共关系危机之后,SK-II化妆品是否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实在是一个严肃的命题。
回顾“SK-II事件”,宝洁公司诚然可以对他人、对市场有所埋怨,但我们认为,宝洁不能缺少对自己的反思。整个“SK-II事件”自始至终,宝洁的表态,都立足于对自己产品安全性的坚持。我们或可以将此看作是一个企业对自身产品的信任与爱护,但是宝洁若多一些站在消费者立场上的换位思考,从而在事件发展过程中更多一些善意的行动,或许事情的发展不至于更为糟糕,事件对SK-II品牌的影响也可相应地减少。
毕竟,在过于专业的标准面前,缺乏相关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者是很难理性的。即便消费者足够理性,也会用脚投票,损失最终还是落在企业的身上。而对于宝洁公司来说,修复受伤的品牌,却是何等艰巨的任务。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