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市场期盼的金融开放中,产业投资基金被寄予厚望。
长期以来,国内融资结构对银行高度依赖,来自银行的间接融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九十,股票直接融资比例只有百分之几,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小得可怜;当前银行流动性严重过剩,储蓄资金居高不下,可投资的金融产品是少之又少,而众多的产业项目又得不到融资……这一切都加大了市场对产业投资基金的需求。
今年年初,终于等到政策放松的迹象。据称,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福建省的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已有眉目。而一些国家部委也在计划成立具体到某个产业的产业投资基金。在政策层面,相关法规已在制定与审批过程中,据称相关部门正在会签《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获批,使得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变成最有希望出台的首家国内产业投资基金。据称,早在今年3月,该产业基金就已获得国务院的特批。按计划,基金总规模为200亿元,首期60亿元已募集完成,发起机构为中国人寿、国开行、社保基金理事会、邮储银行、中银集团和天津泰达。
但从目前进展看,渤海产业基金的筹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顺利。据透露,由于有着大机构背景的投资人与管理人的力量相差悬殊,导致谈判显得异常艰难。据称,在滨海新区最近召开的研讨会上,天津市市长戴相龙甚至表示,其中的一些协调工作是他本人亲自在出面斡旋。而就在9月下旬,戴相龙还出面否认渤海产业基金推进搁浅的传闻。
在政策大门已开始打开的情况下,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还遇到困难,这种现象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国家发改委官员透露,他们将结合渤海产业基金筹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酝酿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意见,以补充相关管理办法。实际上,渤海产业基金的难产,是国内金融创新艰难的一个缩影。
政策推出迟缓与思路上的“打架”,是金融开放难的重要原因。面对金融开放压力的迫在眉睫,国内在政策放开与规范上严重跟不上形势,由于金融市场竞争形势日趋复杂,国内对金融安全问题的担心,又进一步加大了政策制定者的疑虑。如在产业投资基金推出思路上,监管部门在先立法还是先试点上犹疑不定,最后决定先立法再试点,延缓了产业基金试点的进行。
金融市场文化的缺乏,也是制约国内金融市场开放的原因。整体来看,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是一个“被迫”的渐进开放过程,不是由市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开放中,缺乏足够的金融市场文化这样一种“软环境”。比如,各种金融创新或市场开放,需要有基本的信用制度。但在渤海产业基金筹备过程中,六大投资人与管理人的纷争就阻碍了基金的推出。
专业金融人才的缺乏,是制约金融开放的第三个因素。央行行长周小川和行长助理易纲(易纲新闻,易纲说吧)近期在谈到金融创新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中国的金融人才问题。过去,中国金融市场是个十足的“江湖”,只要胆大、敢赌的人往往会成功,这也造就了市场的粗放和人员的粗放。一旦与国际接轨,便会立刻发现专业金融人才的缺失。
虽然困难,但还是要加快开放。因为上述缺失的条件不会从天而降,而只能在一个需求增强的市场,才会逐渐地完成建设和规范过程。(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高级分析师) (责任编辑:崔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