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郭晋晖 发自北京
国家统计局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而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5%,出现了2.5个百分点的落差,而去年同期的落差是1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还看不出对内需方面的影响,但下一步政策还是应着力于提高居民收入。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6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前三季度,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79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6480元。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为6586元,同比增长12.4%;经营净收入604元,增长19.6%;转移性收入2123元,增长6.4%;财产性收入183元,增长27.7%。
在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增长5%;衣着支出增长14.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1.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7%;交通和通信支出增长13.8%;教育文化娱乐与服务支出、居住支出均增长10.8%。
从三季度的数据可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与上半年相比都有所回落,上半年实际收入同比增长为10.2%,支出为8.0%。
“这两个数据回落不是个好事情,但目前还不必担心。”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对《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表示,因为作为消费需求重要指标的商品零售额仍然保持了很快的增长速度,此外,今年黄金周服务业的收入也非常客观,这并没有包括在商品零售额中。因此,消费支出增幅的回落尚得不出内需不足的结论。
但袁钢明也提醒,下一步仍然要着力于提高居民收入,虽然从7月1日开始,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调整工资的政策,但仍主要集中在财政供养的范围之内,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仍然是比较慢的。
“现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不仅低于GDP和投资增速,甚至低于商品零售额的增速,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现象。”袁钢明说。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