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甲骨文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给全球企业级应用软件业提出的“残酷”命题:只有大而全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于未来。要让无论在资本实力还是在商业资源上都相对弱小的国产ERP厂商们接受这一命题,无异于是一场推倒重来式的革命
如果描述一下2006年国产ERP供应商的状况,恐怕只能用一个词形容——触目惊心。
“全世界ERP供应商大约70~80家,中国宣称自己为ERP供应商的公司超过1000家。”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下称“DCMS”)华南区总经理刘传信透露这样一组数字。
众多鱼龙混杂、一哄而上的国产ERP已经把ERP的概念泛化、模糊化、伪命题化。“ERP该是需要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DCMS副总经理李建东告诉记者。
“再坚持一下,很多的小ERP供应商就会死掉一大批”、“ERP亟待清理门户”,国内主流ERP供应商的大佬们也在不同场合宣讲。
国产ERP究竟怎么啦?为什么高端ERP鲜有国产品牌?国产ERP出路何在?
集体困局
2005年初,杨春在新加坡遭遇了他自称为“最受打击的一次挫折”。
作为金算盘的董事长兼总裁,那段时间杨春一直忙于与一些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人士接触,张罗着金算盘在新加坡上市的事情。但投行给金算盘的估价远远低于杨春的心理底线,当他表达不解时,对方告诉他:“传统ERP的模式已经不值钱了。”
与杨春遭遇类似的还有石钟韶,这位杭州新中大的掌门人曾一度率领公司在市场上意气风发,但在2004年确定上市无望之后,这家公司开始了“节衣缩食”的日子。
就在两人为上市不成嗟叹不已的时候,2005年11月,速达软件董事局主席岑安滨在宣布速达从中国香港创业板退市。他给出的理由是:速达在中国香港创业板难以体现其真实价值。
这样一片哀鸿,与用友2001年凭借ERP概念在国内A股上市所创下的64倍市盈率、募集资金净额近9亿元人民币相比,恍如隔世。
国产ERP厂商究竟怎么啦?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国内的ERP厂商首先要有勇气承认第一个既定事实:自己的现有客户很大程度上就是靠中国特有的会计制度取得的。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中国企业应用软件市场上,财务管理软件仍将是主角。”用友在线事业部副总经理徐小健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的ERP厂商源于财务软件,财务软件偏重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国的ERP延续这一优势,市场主要集中在局限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中小企业。如用友、金蝶、金算盘等其前身几乎毫不例外地来自财务软件。
正是源于这一出身,急于泛化ERP概念挂羊头卖狗肉的国产厂商,乐于把所有的管理软件都模糊化笼统地套上了ERP的帽子。
“这是拜媒体所赐。”李建东不无调侃地说。厂商的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ERP成了管理软件的代名词,进而也成了“唐僧肉”,人人都想借它揩一把油。结果使得ERP成为一个伪命题。
此时,一场新的变化也正在形成。相对于大型企业完善的销售网络来说,中小企业缺乏贸易渠道,如何“将产品卖出去”要比内部管理更重要。现在的事实却是,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外部面临一体化的挑战,而在内部则面临综合业务可管理性挑战,横向的行业竞争也在不断加剧。
“传统的ERP不能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杨春说。
不能对企业向外扩张进行有力支撑,面对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化,传统ERP显得束手无策,也让其价值开始萎缩。这也使得概念的空洞化和实施走样的ERP成为资本市场无情的嘲弄对象。
高端化之痛
更严峻的是,缺乏在高端市场核心竞争力甚至可能波及到本土厂商们认为具备天然优势的中小企业市场。
一位在美国硅谷工作多年的产品经理曾经对中国的产品及品牌战略发出如此疑虑:“如果结构生态不能走向高端,低端也被人家拿走了,在这个时候,国家品牌的成长就成为一句空话。中国就将被更多的本土味道十足的‘洋品牌’所占据,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危险。”
对包括用友、金蝶在内的本土ERP厂商们而言,“高端突破”已经成为“过去的一次机会”。
早在2002年,用友就推出了其面向大型集团企业的高端产品NC,金蝶也于2003年发布了针对高端市场的EAS产品。但此后几年却迟迟难以突破,而在用友2006年的营收比重中,高端产品上半年同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
“几年前,高端ERP市场上几乎没有一家本土厂商有能力提供适合集团企业的大型ERP系统。”DCMS总经理李绍远一语惊人。
由于许多本土ERP厂商起步于财务软件研发,并且在后续向ERP领域拓展的过程中继续采用以财务为原点的扩散式产品结构,结果导致了本土ERP产品普遍存在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相对简单的公司体系和运作流程,却对流通和生产管理要求复杂的大型企业应对乏力。
这种多年来积累的弊端直接影响了本土ERP厂商拓展高端市场,多年来形成定势的模式如今已然难以改变,从而形成了本土ERP厂商在产品架构上的恶性循环。
李建东认为,相比之下,从最初就确立以制造为核心的应用方向来抓住ERP的本源,而不是将财务、人力资源、进销存软件进行简单集合,最终形成针对大型集团企业的ERP应用模式不同,或许是一条更现实的路。
这是一个艰难的寻找过程。 正如某分析师所言:“规避高端竞争不是办法,这是本土厂商成长并最终长大的必然经历。”
联姻国际资本
让国内ERP软件公司措手不及的还有席卷全球的SOA(面向服务架构)浪潮。
在这一潮流影响下,软件平台化的趋势已不可避免,而这将对整个国内企业应用软件业带来更大范围的整合冲击。
2006年初,王文京(王文京新闻,王文京说吧)带队去SAP公司的老家欧洲考察,这一次他重点考察的对象是SAGE公司。这家专注于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全线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公司过去两年在全球软件业的位置急速蹿升,据称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管理软件厂商。
让王文京饶有兴趣的是其全线管理软件的运作模式,在用友目前的产品结构中,本质上仍处于单一的应用层面,高端产品一直乏善可陈,中间件平台开发一直是其一大短板。
欧洲之行让王文京深感SOA所带来的变革不可避免。在2006年9月的用友用户大会上,王文京高调宣布,用友将在2007年推出完全基于SOA的U9产品,并号称这将是业内第一款真正SOA层面上的产品。而在不少用友人士及其竞争对手看来,U9这一产品将是这家国内最大的应用软件公司未来的根本生命线之一。
甲骨文在2004年收购仁科的案例成了软件业的标志性事件,以大手笔收购为特征的软件业越来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局势:做全线覆盖的复合型厂商,还是固守单一和专注?
按照甲骨文创始人兼CEO拉里·埃里森给全球企业级应用软件业提出的“残酷”命题:只有大而全的软件公司才能生存于未来。要让无论在资本实力还是在商业资源上都相对弱小的国产ERP厂商们接受这一命题,无异于是一场推倒重来式的革命。
于是,外界产业资本的介入开始有了逻辑基点。在东软、浪潮以及中软等公司已陆续迈出与外资合作的实质性步伐之后,眼前的状况竟像是到了一种两厢情愿的局面:外资软件欲借机重新布局国内市场,而国内企业希望能借助外来资本力量,弥补从资金到技术直至国际化的一系列短板。
据高盛中国区一位负责国内公司海外IPO的咨询顾问告诉记者,目前高盛也非常关注软件领域的跨国并购业务,有专门的团队在跟这些项目。这些“资本掮客”很大程度上充当了“跨国软件公司收购中国ERP公司”的幕后推手。
2006年5月,东软集团以1000万欧元和2%的股份为代价,与SAP宣布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拓展中国管理软件市场,正式进军ERP市场。
与此同时,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在美国西雅图参加微软全球CEO峰会期间,第二次去比尔·盖茨在美国的家里吃了晚饭。也就是在那时,微软去年宣布的要给浪潮投资的2亿元人民币全部到位,微软同时还得到了浪潮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浪潮国际30%的股权。
浪潮在去年11月推出了通用业务平台GSP,这是一套面向大中型企业的管理需求、以业务为导向、基于微软.NET技术和开放技术标准建立的软件平台方案。现在,浪潮ERP全系列产品都构架于GSP之上。
“我们会关注同行企业的动向,但国际厂商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几年来一直就有,合作结果到底怎样还要看合作后企业的运作。”王文京坚持认为。事实上,用友也在与微软谈合作。
这一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已经让一些中小ERP厂商无所适从。
2006年7月底,一直号称在国内ERP市场排名第三的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推出了“全程电子商务平台”,杨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苦苦思考”之后,认为金算盘在原有的ERP道路上走下去“必定死路一条”。
与杨春类似的是,在退出香港创业板之后,岑安滨曾表示,公司将在互联网应用上扩展深度,全面向互联网转型,采取在线租赁模式,每户一天一元钱。
而在更早些时候的2006年5月,新中大也表达了决绝的态度——彻底放弃其赖以起家的中小企业市场,进行战略收缩,转向高端市场。
于是,在这一过程中,1998年以来国内企业应用软件阵营最重大的一次分野开始形成。徐少春坚持认为,国产ERP阵营中最后可能只剩下金蝶和用友这两家独立软件公司,而在这一临界点上,曾经的跟随者们已经开始逐个出局。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