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化中的外部因素正在改变中国周期行业特征
中信证券日前发布11-12月投资策略研究报告认为,在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日益融合的今天,除了中国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外,外部因素对中国周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中国海外投资的发展和周期性产品的外贸增长以及国际基础商品价格的波动等因素正在深刻地影响中国周期性行业的周期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海外投资,拓展周期性行业空间
中信证券策略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增加,将使国内诸多周期性行业受益。首先,大规模海外投资本身(包括开发、建厂)会带动对国内投资品行业(如钢材、建材和机械设备)的增量需求;其次,海外投资主要利用当地市场进行经营活动,在增加企业产能同时不会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压力,还可有效对冲各地区之间的需求波动;第三,海外投资扩大了国内企业的收入来源,例如美国道琼斯蓝筹股就有1/3以上的利润来自于海外;第四,对于原料产地国的海外投资还可以降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获得成本和运输成本);第五,在国内增长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企业海外投资还可以捕捉更多的投资机会,提升企业留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作为对外投资的先遣,国内周期性行业无疑最有潜力,这是因为能够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周期性行业,如钢铁、机械、交通工具(如重卡)等行业。这些行业集中了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他们的海外投资将首先受到国家在金融和政策上的支持;再有就是这些行业受益于前期国内需求的高速增长,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留存利润,具有海外投资的资本。
贸易深化,平抑周期性行业波动
报告认为,周期性行业与中国经济运行密切相关。但中国的经济周期越来越难以通过国内因素来解释。一个重要因素是全球贸易深化日益提高,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是全球10大单体经济中最高的。随着全球经济联系的发展,全球外贸(包括进口+出口)占全球GDP的比重迅速提高。1972年-1975年间,世界各国外贸总值占到了全部GDP总额的平均值为23.2%,而2004-2005年间这一比例提高到了37.3%,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已经成为了国际现象。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同样的经济震荡会被更多的经济体平均吸收,从而降低了单个国家的周期性波动。而中国95年以后GDP波幅的降低,恐怕与90年代以后外贸的迅猛发展不无联系。而随着经济波动的平缓,周期性行业的波幅也在降低。特别是各国之间互为市场和产业基地,而随着产品和投资在各国之间转移,不仅可以形成有效分工,还可为单个国家的产业调整(特别是周期性产业)提供更大的腾挪空间。
经济平衡,周期性行业景气延长
报告针对近期比较流行的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对美国出口的增长,而美国经济减速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将导致中国周期结束,并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实际上日益平衡。从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动机看,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开始转移。亚洲经济的经济增速在过去10年相当于美国的2倍,欧洲经济也在逐步复苏,这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美国等传统经济体减速的影响。例如,从1980-2000年间,美国和日本是全球GDP增量最主要的贡献者,但从2001-2005年间,亚洲和欧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上升。这种全球经济推动力的交替现象,也是全球经济更为均衡的表现,这同时意味着经济周期运行更为持续。再有,美国虽然是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但是,如果剔除香港转口贸易,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在出口总量中的比重一直是下降的,从2001年的超过30%降到目前的25%,美国对于中国的外贸影响可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对美贸易依赖降低的同时,中国对欧洲、日本增长有提速的倾向。中国的经济增长周期并不会被美国减速打断,这对国内的周期性行业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报告以钢铁行业为例,认为该行业本身已出现了基本面的改观:如三季报业绩超出预期、国内铁矿石价格下降、国内钢铁股估值低、钢铁下游需求依然旺盛、钢铁行业整合加快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促发钢铁股回暖。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随着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增长、钢铁市场国际化发展以及国际经济日趋平衡,钢铁等周期性行业的增长空间更大、波动更为平稳、景气周期更为持续,因此对钢铁股的投资价值需要重新认识。结合行业层面和经济层面发展,中信证券认为现在是布局钢铁股等周期类股票的有利时机。(记者秦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