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不得了的数字,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上,精打细算地利用好这来之不易的50万资金。”10月23日,在教育部举办的首批“微软青年教授奖”的优秀青年教授颁奖仪式上,七位获奖年轻学者共同给媒体传达了这样的心声。
困惑
资金短缺困扰了年轻教授
记者通过对北京一些高校年轻教授的采访发现,现在高校内30岁左右的年轻教授的生存状况都不是非常理想。社会上那种“高校教授属于高收入人群”的说法,只是适用于有了资本、有了身份的“名气教授”。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作为各个领域的青年研究者,年轻教授都希望有机会到国外去,和世界上该行业优秀的大师们进行面对面,聆听大师的智慧,可是在以前,即使有这个想法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他们的想法。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介绍,国家自然基金大概是24万、25万元,这里面规定只有15%可以参加国际会议,大概就是3万左右。可现在开一个国际会议大概需要多少钱呢?一年去一次的话,会议注册费一般都在600、700美元,住宿费至少也得400美元,机票得1000美元,其他费用加起来500美元,这样的话两万块钱出去了,你一个人开会还凑合,如果还要带学生去参加的话就更困难了。
但“名气教授”几乎不存在这些问题,因为他们作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通常会作为嘉宾被邀请参加国际会议。有时他不需要掏钱,甚至还可能会赚点钱回来。
处境
高校教授还需有经营头脑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高校中,年轻教授处境都比较艰难,一方面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做科研,另一方面他们必须承担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国家一些重点院校规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每月的补助不得低于500元,而国家每月每个人补贴200元,其余的每人每月300元的补助资金就需要博士、硕士负责导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高校年轻教授现在既是传授知识的老师,另一方面还要有一定的市场头脑,需要与企业去谈合作、搞项目,给自己赚取一定的费用,除了用来支持自己的教学外,至少还要负担自己所带的博士、硕士学生的每月补助,所以很多年轻教授不愿意带太多学生,一个人最多希望带4到5个学生,这样我们的压力能小一些。但现实不是这样的。比如今年的高校研究生试点改革,要给学生设置一些职位,像助教什么的,这些职位最高月薪2000元,这些也是需要从我们导师经费里支出,反正学校是这样规定的。有时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教授都想到国外高校去。”北京某高校一位年轻教授说道。
生于今年年初的“微软青年教授奖”是“长城计划”第二期的一个特别项目。该奖项由微软亚洲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计划在三年内投入约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开展与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新研究和计算机人才培养项目。“长城计划”2002年6月启动,旨在帮助提升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