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藉河治理工程被当地政府定为“民心工程”,工程在开工前就全面完成了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所规定的各项法定手续,并得到绝大多数市民的拥护。但随着工程蓝图实现在即,部分市民表示出担忧:“一旦橡皮坝出了问题,70万立方米的蓄水在洪水期下泄,后果将不堪设想。 ”
“圆明园防渗工程叫停第一人”张正春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郑本法,在对天水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后,联合对该工程提出了诸多质疑。
藉河治理工程审批过程
2003年11月,天水市建设局、市城投公司委托水利部陕西水电勘察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秦州区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方案》。不足一个月,天水市规划委原则通过。
2004年10月,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5位专家,原则同意对藉河城区段采用二槽方案和五级库区的总体布置方案,认为能满足城市50年一遇的防洪安全需要。
2004年12月1日,天水市环保局批准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12月18日,市建设局邀请水利部有关专家对该工程初步设计进行了初审,认为方案可行。
2005年8月16日,甘肃省建设厅批准了《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同年8月18日,天水市规划局颁发了该工程建设规划批准书。10月29日,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蓄水大坝是橡皮做的,一个橡皮坝造价近百万元,重达二十余吨,四十多人牵着一个角,都难以拖动。”最近,甘肃省天水市投资4亿元的“藉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即将竣工,其浩大的橡皮坝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很快就要发挥充水蓄水作用,形成“五湖相连”之美景。不少过路人驻足围观,并为当地媒体和市民热议。
得名于“天河注水”传说的天水市,因传华夏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此,被誉为“羲皇故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穿城而过的母亲河藉河,曾经孕育了2600多年的古城文明,是条名副其实的“历史长河”,她一直扮演着当地生态调控枢纽等诸多重要角色。
天水藉河治理工程被当地政府定为“民心工程”,从去年10月29日开工时起,一场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古城风貌保护、城市防洪安全等的争议便产生了。10月25日至29日,在工程开工一周年的日子里,记者对这一工程的前前后后进行了详细调查。
专家质疑
“脱胎换骨”带来防汛和生态危机
据了解,早在5月底,藉河整治工程施工如火如荼之时,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圆明园防渗工程叫停第一人”张正春和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郑本法,在对天水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后,联合对该工程提出了诸多质疑。
“这项耗资巨大的建设工程,其功利性远远超过了公益性。”郑本法认为,工程的实施是以“疏浚河道”名义进行的,所谓“疏浚”,是指“清除淤塞或挖深河槽使水流通畅”,本应把防汛抗洪的功能放在首位。然而,这项工程把大量钢筋、水泥、石块往河道里填,并在河道中间筑起一堵高4米、长3000多米的巨型水泥“中隔墙”,这是防汛抗洪之大忌。“据说这项工程设计能防止50年不遇的洪水,那么,更大的洪水一旦到来,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张正春教授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方面表示出担忧。他认为,这项工程以完全防渗和整体硬化的措施,把一条宽阔古老的天然河道改造成极其狭窄的人工渠和现代化的大型水上娱乐设施,致使自然河流的生态功能大大损毁。“自然生态环境变成现代人为工程,自然河流的生态功能荡然无存。工程严重威胁着水生物的栖息,致使生物的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自然新陈代谢和抗灾防灾的能力弱化,破坏了藉河作为天水市的生态命脉和文化灵气,降低了其历史意义和自然价值,导致城市的生态安全岌岌可危。”
记者调查
“民心工程”憧憬之中含隐忧
“河道马上就要蓄水了,赶紧来拣一些黄河石收藏,一旦水蓄满,这里就全被淹没了。”10月25日中午,天水市民马先生在藉河坑坑洼洼的河道内细心地搜寻着,在他旁边的就是那条高4米、长3000多米的石头水泥“中隔墙”。
在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巨型“中隔墙”已将原本宽阔的河道一分为二。现场施工人员介绍,原河道总宽180米,分隔后泄洪区宽为60米,剩余的120米为蓄水区,将用5道橡胶坝蓄水,形成5个相互串联的人工湖,游人可在碧波荡漾的湖水里游泳、划船。
在靠近一座桥的地方,正在修建的橡胶坝,引来了大批市民的围观。市民李先生赞叹说,枯水期充水蓄水,汛期排水行洪,橡胶大坝真是“神奇”。年逾古稀的陈老汉听说橡胶大坝就要充水,专程从几十里外的家中赶来观看。
据当地长者回忆,历史上藉河水量充沛、清水长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及气候的变化,水量日减,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污染日益严重,藉河河道杂草丛生、污水横流。但由于市内再无其他河流,藉河两岸仍然是市民们锻炼、休闲的主要场所。
“藉河无河,天水无水”的现状,激起很多市民向往传说中“天河注水”的美景。因而当藉河治理工程提出以后,得到绝大多数市民的拥护。但随着工程蓝图实现在即,部分市民表示出担忧:“藉河流域一遇暴雨,泥沙俱下,橡皮大坝能否经受住考验?一旦橡皮坝出了问题,70万立方米的蓄水在洪水期下泄,后果将不堪设想。”
目前,一期工程已到收尾阶段,南北两岸河堤加固和道路拓宽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蓄水区预计于今年年底开始蓄水。
政府回应
工程经层层论证体现三大公益
“我们的工程在开工前就全面完成了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所规定的各项法定手续,完全具备开工条件。”藉河治理工程项目法人、天水市城投公司总经理、市建设局局长赵建强颇为自信。
在天水市城投公司城市开发部提供的两本厚厚的资料上,记者看到了该工程各项法定手续的审批原件。
“藉河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堤防工程、河道蓄水、河道疏浚、道路拓宽、污水截流和景观工程。”赵建强说,该工程效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联动增值效益三方面。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绿化城市、美化环境、为市民提供优美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在生态方面,将最大可能地美化市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和土壤,还可以减弱噪声、降低灰尘以及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娱乐健身场所。
“工程建成后,城区沿河两岸的土地将有一定增值。特别是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优美的城市景观,极大地提高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联动效应。”事实上,虽然河道还未蓄水,但沿河两岸及周边区域的房地产却早已悄然升值,一些地方的房产价格已直逼兰州市的黄金地段。
观点碰撞
短期公益怎抵生态防洪百年大计
10月29日,记者就藉河生态治理工程再次采访了张正春教授和郑本法研究员,他们从工程性质、生态环境、城市品位和防洪能力四个方面,发出了令人深思的质疑:
一问工程性质,是公益还是功利?施工方认为,该工程系社会公益项目,然而耗资巨大的建设工程之真实目的是建设水上乐园,这到底是为公益还是图功利?
二问生态环境,是保护还是破坏?施工方称,防渗工程主要是指对堤坝铺防渗膜,河床仍然是天然的,并非滴水不漏。事实上,防渗工程不仅是在堤坝上,而且在河床上也进行了防渗处理,其区别仅是河床内采用的是石块、铁丝和水泥,如此“反生态”、“反自然”的生态整治工程,难道能称之为保护生态环境?
三问城市品位,是提升还是下降?施工方称,治理后的藉河更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可惜,如此这般使藉河“改头换面”的现代化包装工程,恰恰破坏了天水市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氛围,何以体现“历史文化名城”?
四问防洪能力,是加强还是弱化?在河道中间建巨型的水泥石墙蓄水,严重违背了防汛行洪的基本原则,即不建永久性建筑物,不建大体量构筑物,不种植高大乔木的三不原则。同时,我国水法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此外,工程设计据称能够防止50年一遇的洪水;那么,更大的洪水到来的可能性就能在设计中被忽略? (责任编辑:单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