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布2006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指出
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 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 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 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限制
■ 农行改革处于加紧论证中
□ 本报记者 雷 阳
“要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还要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限制。 ”这是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中明确的下一步金融市场发展思路。此次是央行发布的第二期《中国金融稳定报告》。
报告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认为中国金融改革和风险处置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业发展迈出重大步伐,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报告指出,要继续完善宏观调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金融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报告指出,要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业务范围和投资来源地限制。引导外资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金融对外开放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的转变。
报告肯定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金融总体稳定。股权分置改革的积极效应初步显现,基本达到了公司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双赢的局面。证券公司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先后完成了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华夏证券、北京证券、天同证券、西南证券、新疆证券等8家证券公司的重组。同时,率先在重组类证券公司中推行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保险业改革也取得积极成效,40家中资保险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国有保险公司初步建立了高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离任审计制度。同时,保险业在拓宽资金运用渠道、探索综合经营方面取得了突破。
金融风险得到妥善处置,规范化的风险处置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原有的财务风险得到有效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大幅下降,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二是中小银行类机构的风险正在得到初步处置。三是证券公司积累的风险得到初步化解。
报告还表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体规划,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处于加紧论证中。
对当前维护金融稳定工作关注的重点,报告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提高,这些为中国金融稳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但仍需要关注全球经济失衡和石油等资源价格波动、国内经济金融结构性矛盾、金融业竞争加剧以及金融创新中的潜在风险等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影响。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