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费杨生 北京报道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显示,由于中国金融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许多国际评级机构提升了整个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也推动了其国际评级的攀升。
    2005年,标准普尔、惠誉公司等宣布,由于中国政府对金融业的积极改革以及国有企业利润率的提升,因此,上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今年7月,标准普尔还将中国长期主权评级从“A-”上调为“A”。
    同时,2003年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在财务指标上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公司治理、风险控制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也有长足进步。2005年9月,标准普尔同时将中国银行(行情,论坛)、工商银行(行情,论坛)、建设银行的信用评级从“BBB-”上调为“BBB+”,交通银行的由“BB+”调为“BBB-”。其后,惠誉、穆迪也先后宣布上调这些银行的评级。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中国境内其他银行的声誉也产生了溢出效应。
    2003年前,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银行(行情,论坛)业的评级极为负面,从2002年底到2003年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也一度成为国外各媒体关注的焦点。2003年11月,标准普尔将“中国内地银行全部定位为垃圾等级”时,曾引起舆论哗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