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中国医药行业梦之队”、曾放言“到创业30周年时,发展成为年营业收入160亿美元的全球性公司” (郭家学(郭家学新闻,郭家学说吧)语)的东盛集团,终于走到四面楚歌的这一天。无论郭家学多么长袖善舞,看来都已无济于事。 道理很简单,过去快速扩张留下的窟窿太大了,现在怎么填也填不好。
快,并不是企业的败因;快得失去控制,无法驾驭,则会成为败因。
回首郭家学既往的创业轨迹,有许多艰难不屈的坚实脚印,也有不少把握商机的闪光时刻。他的名字可以说是过去十年中国医药市场上一个烙下印痕、无法绕过的名字。他不断收购、整合、做加法,其代价则是大大透支了旗下上市公司的信用。这代价,最后成为他的“不能承受之重”。
郭家学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作为一个企业家,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量力而行,保持自身企业的持续、健康、长期发展,你能把自己的企业发展成增长10%的企业就是好的,不能说年年翻番,那样是非常不正常的企业……如果不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的发展,你把企业搞砸了,你给大家构成了金融风险,企业的职工失去了这个饭碗,也是一个风险,对社会安定造成风险。”这是2005年3月郭家学在新浪网聊天时说过的话。现在,这些话都在他自己身上应验。
中国企业界的郭家学们为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死的将军还不够多”。既然走捷径受的惩罚不够大,而占的便宜足够多,那么虽有几个“大败局”为戒,更多人还是不会转向的。1966年出生的郭家学,三十而立,到今天却“四十而惑”,原因就在于过去十年不断弄火,却始终没有真的烧到自己头上。
凡可以“比快比大”的方面,中国企业一般都比较神速,例如上规模,铺摊子,搞并购,喊口号,在“GDP崇拜”之背景下,这种“快速”往往还能得到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扶持,两相激励,欲罢也不能;而凡需要“比慢比强”的方面,中国企业一般都兴趣不大,例如研发、治理结构、人力资源、聚焦、诚信等。
就在这一两年,从三九到华源,再到东盛,“死的将军”已经够多了。那么,更多的企业能够彻底转向、转型吗? (责任编辑:孙可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