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期不断上升的石油进口量并未能阻挡国际油价一路走低的趋势。近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从今夏每桶近80美元高位跌至60美元以下,这使西方舆论鼓吹的油价上涨“中国因素”不攻自破。
11月1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58.71美元。 而最近的最低收盘价是10月20日的每桶56.82美元,这也是自今年2月16日以来的最低价格。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国际原油价格下跌的同时,中国的原油进口却在增长。海关公布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九个月中国进口原油1.09亿吨,进口成品油291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6.3%和25.5%。
2003年国际油价开始上涨以来,中国承受了最为尖锐和激烈的指责。中国不断上升的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被指为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事实上,2005年,当中国石油消费量和进口量均出现负增长时,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油价格却在2004年基础上上涨36.8%,达到平均每桶56.7美元的历史高位。
据统计,2005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消费量与上年相比下降0.5%。同时,中国石油净进口13617万吨,比上年减少756万吨,下降5.3%。其中原油净进口11875万吨,比上年增加143万吨,增长1.2%;成品油净进口1742万吨,比上年减少899万吨,下降34%。
由此,200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达到42.9%。
如果国际油价确如某些西方评论分析主要为中国需求拉高,那么在中国需求下降的2005年,国际原油价格应当下跌才是。而事实是,国际油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出现了比前两年更为猛烈的增长势头。
正如中国下降的石油进口量在去年无法阻挡油价的飙升一样,近几个月中国增加的进口量也同样无法改变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势头。
海关总署统计显示,今年9月中国原油单月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346万吨,比去年同月增长了24%。
追究近期国际油价走低的原因,主要是近几年油价飙升带来的丰厚利润促进了油气勘探的新热潮,由此带来的全球石油供应的增长缓和了紧张的国际石油供需链条。人们对恐怖袭击、飓风、地缘政治冲突等极端事件对石油供应中断带来的担忧有所减轻。在这样的背景下,投机资金获利回吐,直接带来了国际原油期货价格的走低。
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占世界6.7%的原油进口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着实有限。
根据BP公司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2006》,2005年美国进口原油5.007亿吨,占世界原油进口总量的26.6%;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日本的原油进口量为2.104亿吨,占世界的11.2%。
从消费量来看,中国2005年共消费3.273亿吨原油,占世界原油消费总量的8.5%。美国的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24.5%,近乎于中国的三倍。
中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是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持续逾二十年飞速经济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目前,不断增长的能源特别是石油需求已引起中国政府的充分重视。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 期末降低20%。并进一步确立了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政策。
据统计,2005年中国共生产煤炭21.9亿吨,原油1.8亿吨,中国能源自给度超过90%。 (责任编辑:胡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