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此番竞购广发行获得成功,可能是其进入中国市场的最好机会。在跨国收购战中,动用外交资源增加获胜机会的做法,十分值得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效仿
美国花旗集团竞标团拿下广东发展银行(下称“广发”)
的消息,一定会使“栽在”中国建设银行“门前”的花旗集团董事长查克·普林斯,感到些许欣慰。
普林斯10月初曾公开表示,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宗银行交易情况“进展顺利”。市场人士最近传闻,花旗及其全资子公司——第一联合资本总计将持有广发行25%的股权,但目前上述消息还未得到官方印证。
《财经时报》联系广发行上海分行和北京分行,工作人员皆称,竞购结果行内还未公布,他们也只是从网上知悉花旗胜出消息,广发行业务目前未有变化。
监管部门对此也讳莫如深。广东银监局和中国银监会二部的相关人士均未否认上述消息的正确性,但都强调“要以正式公布的消息为准”。
但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刘明康新闻)此前的一次活动似乎印证了花旗胜出的消息。
法国兴业银行(下称“法兴”)是花旗在广发收购中的最大竞争对手。10月30日,法兴在北京举行了进入中国25周年盛大庆典,刘明康亲自到场祝贺。
一般来讲,刘明康这样的中国“金融大佬”不会轻易出席此类“小活动”。因此,他此举被外界解读为,是借机对在收购战中失利的法兴表示抚慰。
解套浦发
有消息称,花旗最迟在2004年年底,就已与广发行接洽入股事宜。但当时,市场对于花旗的参战并未有确凿证据。
2005年9月,花旗进入广发行股权收购谈判第二轮时,才有确切消息传出。
这条信息显示,早在2005年1月,花旗集团全球金融机构投资银行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毕嘉里,就曾赴广东和相关负责人就广发行重组进行沟通。
但花旗要想成功获得广发行股权,首要解决的难题是它与浦东发展银行签订的排他性合作协议。
该协议规定,2002年至2008年间,应确保美国花旗银行及其子公司不会购入任何其他中国境内银行的股权或股本性质的经营权。
2005年12月,浦发行董事会同意与花旗相互终止排他性条款;2006年2月,这一决议获浦发行股东大会通过。花旗终于从浦发行解套。
作为“补偿”,花旗增持浦发行股份至19.9%。
上限之禁
2005年末,花旗竞标团在广发行一役中“胜出”的消息第一次传出。
此时,经过六轮招标,一路过关“折”将,竞标广发行的队伍逐渐聚合成三支:除花旗竞标团外,还有法兴竞标团和平安保险竞标团。
花旗竞标团报价241亿元人民币。其中,花旗集团、美国凯雷投资集团入股比例分别为45%、10%,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等也是竞标团成员。
不过,当时传出的花旗竞标团胜出消息,一直未得到权威部门认可。
今年4月,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广发行重组尚在进行中,相关方案正在研究。
《财经时报》2月亦曾由广发行内部获悉,之所以迟迟未敲定境外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是,对于境外投资者参股广发行的比例上限仍未确定。
但此后的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一番讲话,使得国内金融界对外资参股商业银行比例“究竟该高还是低”的争论有了一个方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把握“国家绝对控股”,“从而保持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
按照银监会有关规定,多个境外金融机构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能超过25%,否则,将按照外资金融机构监管;单个外资股东对非上市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能超过20%。
这意味着,无论是花旗集团还是法兴胜出,它们想持有的广发行股份都会超过银监会的规定。
因此,今年5月,银监会通知广发行重新启动竞标,要求各竞标团队中外资方持股比例调整至上述规定中20%和25%限内。
总统外交
随着事态的发展,广发的竞标战逐渐演变为花旗和法兴两家外资金融机构的争夺战。
花旗竞标团的竞购股份由85%降至80%,花旗集团持股比例由45%减至约20%,另外20%转给中国人寿,还有5%放弃,中国国电集团也获得20%的股权。
法兴方面,整个竞标团仍维持85%股权收购比例不变,但法兴的持股比例降至约20%,同时引入大连实德集团以及吉林信托投资,二者各入股10%。
9月下旬,凯雷投资集团退出花旗竞标团,其留下的空位很快由美国次级贷款信贷机构——第一联合资本补上。第一联合资本是花旗集团6年前收购的子公司。如此,花旗集团实际占有广发行25%的股权,超过单一外资机构持股中资行20%的上限。
面对花旗的凌厉攻势,法兴动用了法国总统予以“抗衡”。近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受中国政府之邀访华,在随行的企业团队中,能看到法兴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溥敦(Daniel
Bouton)的身影。
业内认为,希拉克访华目的之一,意在为法兴竞购广发行作最后一博。
不过,这种外交政策美国人早用在先。今年初,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致信中国外交部称,“我仅代表我自己,主动要求中国政府支持美国公司购买广东发展银行”。
此信后来被转交给了中国银监会。
此后,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雷文凯在中国访问时即称,其中国之行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要让中国政府确信,“花旗银行才是最好的”。
为了成功,花旗和法兴这对“劲敌”动用了包括国家政府资源在内的一切可用的力量。这种动用外交资源增加跨国收购战获胜机会的做法,十分值得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效仿。 (责任编辑:马明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