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维
重庆市官方机构公布的多项监测指标显示,该市所辖的三峡库区(本文所指的三峡库区均指重庆所辖库区)经济,现已结束了持续多年的下滑及滞涨势头,库区经济、社会开始出现良性发展迹象。
库区经济增速
高于重庆平均水平
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及重庆市统计局信息管理协调小组1日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重庆库区监测报告》(下称《监测报告》)称,上半年,三峡库区15个区县(下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07.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同)增长14.7%,这一增速高于重庆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此外,库区上半年投资增速加快,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8.82亿元,增长21.4%。在此期间,库区共启动产业发展项目213个,项目总投资154.63亿元。截至上半年底,累计完成投资95.68亿元。
《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以来,随着移民搬迁主体任务的基本完成,三峡库区工作进入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上半年,库区出现了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消费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继续趋好、库区产业扶持继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移民工作顺利推进及库区城乡移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等七大良性特征。
这是三峡库区多年来未出现过的多项指标均趋于良性的重大变化。
三峡工程上马及三峡成库后,由于百万移民及企业大搬迁,库区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及金融真空。且当地居民缺乏收入支撑、就业率低,导致社会稳定问题突出。
社会稳定程度提升
《监测报告》称,上半年,三峡库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42.39亿元,增长35.9%;工业实现利税59.63亿元,增长37%。
此外,库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上半年,库区在岗职工人均工资7087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74元,增长12.7%。
工业和居民收入指标的增长,对库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初,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曾随库区一些区县党政领导,赴当地就如何建设新农村进行专题调研。蒲勇健发现,库区很多人靠“吃低保”维持生计,而他们每月获得的低保金额为20~140元不等。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滞后
尽管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状况出现了全面良性变化,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仍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然滞后等。
上半年,三峡库区15个区县中,投资增速最高的武隆(122.8%),和最低的忠县(负增长,-1.9%)相差124.7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明显。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库区8个重点移民区县投资增长缓慢,其中5个的投资增速在10%或10%以下。
另一个问题是,农村移民受人均耕地较少、土地地力较差,农牧业产品产量较少、农产品及畜禽产品价格回落的影响,收入增长乏力。
目前,库区城镇移民中不同类型者的收入差距较大。其中,城镇居民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81元,增幅最大,同比增长10.6%,高于库区移民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其次是关破企业职工,人均可支配收入2180元,同比增长6.1%;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的是占地和淹地移民,分别为1903元和1626元。
《监测报告》认为,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原城镇居民和关破企业职工家庭就业门路广,点子多,收入增长较快;而占地和淹地移民系原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偏低,创收办法不多,收入增长较慢。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