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24日在欧盟议会所在地法国斯特拉斯堡发布对华新政策文件,同时,《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的对华贸易战略文件也首次亮相。该文件详尽阐述了随着中欧贸易关系日益紧密而带来的经济和竞争的挑战,以及欧盟对华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应当采取的态度和措施。该文件反映了中欧经贸摩擦上升的客观现实,并用很大篇幅列举了中国在公平竞争和市场准入方面的缺陷,表明欧盟希望中国改进贸易环境、加强市场开放和公平贸易,更多强调了中欧关系的平等互利。该文件反映出欧盟希望加强合作、通过对话解决矛盾的态度,其传递的信息是合作的信息、伙伴关系的信息,但同时某些措辞也略显强硬,其中提出的一些要求也有增加中欧未来伙伴关系框架谈判筹码的用意。
■于鹏
这份长达15页的文件是欧盟首次专门就对华贸易与投资战略发表的战略文件,反映了中欧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和欧盟对中国经济的高度重视,将为欧盟未来几年对华贸易和投资提供指导并确定原则。整个文件共分为概要、主体和结论三大部分,主体由三章组成。现将主要内容陈述如下:
概要
中国是欧盟对外贸易政策的最重大的挑战。在过去几年中,欧中贸易增长迅猛,2000年—2005年之间翻了一番。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国是欧洲最大的进口来源地。欧盟的市场开放为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欧盟也得益于中国市场的成长:在过去的五年中,欧盟对华出口增长了一倍多。中国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帮助欧盟保持低利率和低通胀水平。欧盟公司从对华投资中获益匪浅,但欧盟一些重要的制造业部门也面临着来自中国的严峻挑战,正视这一问题可使欧中互惠互利的贸易伙伴关系大有可为。双方领导人应继续加强开放经济的探讨,欧洲应该继续给予中国公开、公平的市场准入机会,努力适应竞争的挑战,并采取各种扶持政策进行经济调节。中国也应当进行经济改革并加强市场开放程度,加大对外商的法律保护,摒弃违反竞争的贸易行为和政策。欧盟委员会将致力于捍卫贸易开放政策,但也会设法确保中国履行WTO义务,继续推进产品、服务、投资以及公共采购市场的自由化,使中国结束对欧洲投资者技术转让和强制出口的要求。欧盟将寻求保护欧盟公司的合法权利,尤其在知识产权领域,并敦促中国停止不公平补贴和保护战略产业的行为。欧盟应确保这些措施符合欧中整体对话和合作进程,并全面包含于新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之中。为协助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欧委会将监督欧中双方开拓新的商业资源,以支持欧洲商界并促进语言学习。
主体
首章题为“中国的经济崛起”,概括了中国经济复苏和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包括欧洲的发展是巨大促进,但自身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
中国从经济成长中受益,发展为新生贸易力量,并成为外国投资的主要接纳国。追溯到200年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直到1978年,中国占全球GDP的比重下降到0.5%。从那之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经济前所未有的增长。改革强化了私营部门的作用,引导高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教育水平等。1980年之后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升至9%,占全球GDP的比重提高了10倍,达到5%的高水平。经济增长使中国迅速摆脱贫困,人均收入连续翻番,目前为欧盟人均收入的1/5。与此同时,一大批购买力不断上升的中产阶级出现。中国自2001年入世以来逐渐融入国际贸易体系,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对外贸易总额是印度和巴西贸易额之和的三倍多。但是,中国大部分出口集中在加工品,增值能力有限。中国是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2005年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中国过渡到一个稳定、繁荣和开放的经济体系对欧盟至关重要,而欧盟市场开放也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发展符合欧洲利益,欧盟将从中国市场日益增长的先进技术、高价值产品和优质服务中受惠,欧洲消费者受益于进口自中国的低廉产品。欧盟从中国得到的宏观经济收益大于在特定领域的损失。欧洲惟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欢迎中国的发展,中国也必须致力于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尽管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出口的竞争力难掩其结构性问题,快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成本、社会不平等和人类健康的挑战。中国须继续国内改革,由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模式转变,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对这些挑战,欧洲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
第二章“欧中经贸关系”,综合阐述了市场开放的好处,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欧盟的影响以及欧盟面临的主要竞争瓶颈:市场准入障碍和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国融入全球贸易和投资体制对欧中均有利。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超过其出口总额的19%,中国从欧洲的进口带来了生产资料、知识和技术,帮助发展自己的生产能力。相应地,中国的贸易增长,有利于促进欧盟就业和经济增长。2000年—2005年间,欧盟对华出口增长超过100%,大大快于其他地区。由于金融、建筑、分销、教育服务业的拉动,1994年—2004年欧盟服务业对华出口规模增长了6倍。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借助低成本投入保持竞争力并维持商业经济活动,如科研、设计、营销、全球管理及生产。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保持温和增长,2004年中国外商投资总额为30亿欧元,以获取自然资源为主,欧洲仅占投资总额的2%。然而,随着投资增幅扩大,欧洲公司将从销售及物流网络中获益。从中国进口低价商品有助于抑制消费品价格,据OECD估计,进口自中国的商品2001年—2005年降低欧元区通货膨胀率0.2%左右,这继而有助于维持低利率水平,节省下来的储蓄可投资于欧盟其他经济部门。
来自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使欧盟不得不面对全球竞争的新兴力量,尤其是传统的低附加值制造业。欧中商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兴市场竞争,这是激发欧洲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欧洲需要巩固和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鼓励创新,对职工进行培训。因此,推进里斯本改革议程,获取竞争优势并对盟内政策进行调整显得尤为迫切。中国研发力量突飞猛进,然而尚未形成一致的创新政策,并受困于薄弱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国虽已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第一出口大国,然而出口产品多数来自外资公司,其研究密集型、高附加值的部件仍依靠进口。欧洲对华拥有巨额贸易逆差:2005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达1580亿欧元,自欧盟进口520亿欧元,形成1060亿欧元的贸易逆差。欧中贸易逆差不能孤立看待,过去十年亚洲自欧盟进口相对稳定在20%-25%的水平,亚洲其他国家对欧出口可能被中国出口部分取代。激烈的竞争是在中国争取自由互惠和公平市场准入机会的关键原因,在这里,一系列市场准入的障碍和不公平竞争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市场准入障碍主要包括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采购、中外差别待遇和投资限制。中国加入WTO以来,关税已大幅下降,非农产品平均关税降至8.8%,但某些重要行业如纺织品和服装、皮革和毛皮、鞋类、陶瓷、钢材和汽车等仍保留多项高额关税。欧洲出口商和投资者正面临越来越多的不合理非关税壁垒,其形式多种多样:产品认证、标签标准、繁杂的进口审批手续、海关延误以及卫生与健康要求等。这将造成高额商务成本,延误欧洲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中国承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同意入世后尽快加入多边政府采购协议,并将于2008年开始谈判。然而许多采购市场仍对欧洲企业关闭,某些行业的技术转让成为外商参与招标的条件。在汽车、钢铁、半导体和造船等重点行业,新政策似乎基于“中国第一”而违反WTO的非歧视原则,设定当地含量要求,限制欧盟出口或偏袒当地产业。长此以往,规则缺乏透明度并丧失独立性将对外籍公司不利。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方不允许欧洲投资者成立外商独资企业,而须与中方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在电信和金融服务业,限于高资本要求和复杂的审批程序,欧盟公司无法大幅扩张;中国继续保持对重点制造行业如汽车、石化和钢铁业的投资限制。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