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钢股份(5.5,0.32,6.18%)四季度初的爆发可以看做是业绩的推动,也可以看做是资金在争抢沪深300(1498.403,10.11,0.68%)(1498.772,10.48,0.70%)指数权重股的流通份额。 据悉,很多基金也参与其中。就短期个股而言,基金又为早已经埋伏在宝钢股份中的QFII们抬了一次轿子。
宝钢股份(600019.SH)三季度每股0.27元的极佳收益,让三季度前从十大重仓股中减持了10640万股的基金经理们惴惴不安,而宝钢股份10月初至今20个交易日超过25%的涨幅也让这些在三季度没有预先建仓的基金经理们措手不及。
在今年三季度前,基金经理们还在对宝钢股份保持着正确的判断。今年一季度,宝钢股份的每股收益仅为0.08元,比2005年一季度减少了68%。二季度虽然每股收益比一季度有所增长,但是今年上半年宝钢股份的每股收益仅为0.25元,与2005年上半年每股0.41元的收益相比则减少了38.58%。
在这个过程中,专注追逐拥有优秀业绩的上市公司的基金经理们显然会不断减持宝钢股份。实际上,这种抛售行为在宝钢股份股权分置改革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在股改中,虽然持有的每100股增加至122股,但是此后基金经理们便开始不约而同地疯狂抛售宝钢股份。直到今年二季度,基金在前十大重仓股中还减持了17980股。
基金经理们认为,宝钢股份虽然常常以大盘蓝筹股的姿态被业内提及,但是钢铁企业始终难以摆脱周期性行业的宿命,而2005年二季度正是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步入下降通道的开始。
实际上,作为A股市场中最具研究能力和估值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基金对2006年下半年钢材价格的反弹早有预期。在今年年中的投资策略报告会上,上投摩根(上投摩根新闻,上投摩根说吧)和泰达荷银等基金公司均认为钢材需求超出市场预期。但是基金经理们更担心的是,国内钢铁行业潜在的巨大产能和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成本压力。
今年三季度钢铁行业的确出现了复苏的迹象,宝钢股份每股收益达到0.27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42.11%。在宝钢股份的三季度报中,该公司的管理层对三季度的经营情况也作出了简要分析,他们认为三季度宝钢股份的产品价格在二季度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上升的趋势,三季度整体生产经营情况优于去年同期水平。
但是,基金经理们的实际操作却和宝钢股份的业绩增长完全背道而驰,基金在三季度依然延续着一年来对宝钢的消极态度,大规模抛售宝钢股份,在前十大重仓股中总共减持了10640万股。
基金减持的原因中也包含着一些非常规因素。由于中国银行(3.33,0.01,0.30%)(601988.SH)上市后被快速列入各大指数成份股,宝钢股份在指数中的权重也相应减少,所以一些指数基金也因此减持了宝钢股份。
就目前的短期市场表现而言,基金减持宝钢股份的行为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10月初至今20个交易日,宝钢股份的股价由每股4.12元上涨到5.18元,涨幅已经超过25%。宝钢股份似乎在用股价直线式拉升的方式来提醒基金经理们对自己的关注。
其实,基金经理们虽然已经判断到钢材价格会反弹,但是并未能准确预测出业绩反弹的高度。众所周知,基金研究团队的人数有限,所以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往往在证券公司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不过部分证券公司分析师的预测偶尔会出现偏差,在上市公司业绩上升时他们的预测会有超标,在业绩复苏的预测上又会出现迟钝。中信证券(14.15,-0.15,-1.05%)研究所10月31日的策略快报也称,前段时间分析师提高的盈利预期还不足以反映钢铁行业大幅好转的事实。
在今年上半年的井喷式牛市的洗涤后,基金经理的心态也已经开始全面失衡,绝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在试图垄断一只股票,然后培养出自己的大牛股,所以基金纷纷转战更有利于囤积建仓的中小盘股。对于宝钢股份这样的大盘股,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是无法单独拉动的,即使少数几家基金公司已经判断出钢材价格会反弹,但是在他们并未确认市场形成合力前,依然不会大规模建仓宝钢股份。
在宝钢股份上,基金和QFII再次形成鲜明对比。在今年一季度末还有4只基金进入宝钢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而二季度末和三季度末基金再无现身宝钢股份前十大流通股。花旗、瑞银、高盛、摩根士丹利,这4只QFII今年以来则一直持有宝钢股份。
宝钢股份四季度初的爆发可以看做是业绩的推动,也可以看做是资金在争抢沪深300指数权重股的流通份额。据悉,很多基金也参与其中。就短期个股而言,基金又为早已经埋伏在宝钢股份中的QFII们抬了一次轿子。 (责任编辑:郭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