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筹股航行在超越2245点的财富之路
北京首放
新高之后又见新高,上证综指在屡屡创出新高后,目前距离1900点仅一步之遥,但是市场的统计结果显示,大部分股票在1800点之上,处于不涨反跌的态势,不少投资者赚了指数却亏了钱。 哪里才是通向跑赢指数的财富之路?我们认为,地产、金融等大盘蓝筹品种,在后市将远远领先指数,正航行在超越2245点指数新高的道路中。
大盘从1783点到2245点都没有抛盘压力
早在两个月之前,我们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上证综指只要有效突破1783点的400点大箱体的顶部区域,后市1783点直到2245点的历史运行时间只有1年多一点的时间,这期间的换手率很低,历史套牢盘非常轻,指数在剑指历史新高2245点的历程,将是较为轻松的。事实证明,上证综指在突破1800点之后,仅仅运行了13个交易日就已经几番冲刺千九,期间筹码锁定良好,成交温和换手。我们认为,股指后市的上涨将是较为轻松的事实,即便是出现回调,也是很好的介入机会。
资金面处于历史最为充裕时期
和当年的1900点的位置相比,目前市场的资金面非常充裕,能够持续推动市场前进。一方面是280家左右的基金手握5600多亿元,一方面是场外高达8000亿元庞大的申购资金因为过低的年收益率,而对二级市场跃跃欲试,可以说,目前是处于最充裕资金面的阶段。有研究观点认为,目前在一级市场的回报率比预期要低出很多:即便是以最佳申购策略,且不考虑资金成本,2006 年网上新股全年累计收益率为5.48%,年化后收益率为9.39%,高于2003 年但低于2004 年的年化收益率水平,并且实际操作中是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此,8000亿元的打新资金,在后市还面临着逐步涌向二级市场的趋势。
市场二八现象深化演绎
一方面是大盘上涨没有大的抛盘压力,一方面是资金面处于历史最为充裕的时期,但是并不意味着个股获利机会就非常容易。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在1800点之上,能够跑赢指数涨幅的上涨品种仅仅不到2成比例。统计自10月24日以来在千八之上的涨幅幅家数,在大盘上涨近100点的背景下,两市还有超过600家的股票出现了下跌,个股分化现象非常明显。可以说目前市场正在延续结构性牛市的格局。而那些品种是受到了资金的追捧呢?统计显示,在千八之上的涨幅居前的前20名中,正是驰宏锌锗(行情,论坛)、宝钢股份(行情,论坛)、金地集团(行情,论坛)、华侨城等一批白马股成为了市场的领军人物,涨幅均在23%以上,最高的驰宏锌锗达到了55%的涨幅。
寻找超越新高的领军品种
我们认为,除了刚刚发行完500多亿元规模的一批新基金,再就是没有年底资金归帐压力、前瞻性布局明年春季行情的机构主力。前者对目标股票要求是方便进出,能够快速建仓,后者对目标股票的要求是能够影响指数的大盘指标股。指数在通向2245点的道路上,这些场内外充裕的大资金将集中火力,重点攻击金融、地产等蓝筹股,此外,中石化、中国联通(行情,论坛)、长江电力(行情,论坛)、宝钢股份等大市值的权重指标股也是积极买进的对象,他们将超越股指新高,领先到达辉煌的顶点,涨幅远超大盘。尽管金融地产板块今年以来已经涨幅不小,但是还远没有反映出自身价值,后市还将领涨指数,继续飚升。
地产股:调控带来优秀公司的迅猛增长
继续看好地产股的主要观点是:宏观调控对行业产生较大影响,而对与优秀的上市公司来说,经过此轮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将经历一轮洗牌,较小的房地产公司将在此轮调控中停业或专业,大型优质房地产公司,特别是有多种融资渠道的优秀上市公司,将通过此次宏观调控壮大自己,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走向区域化乃至全国化发展的道路上。从长期角度来看,支撑房地产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依旧存在,新增需求、改善需求以及部分投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迅猛增长。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趋势,我们认为房地产股票在未来短期内的调整将是长期持有的进入机会。
金融股:大资金中长期投资的理想品种
继续看好金融股的主要观点是:尽管短期内涨幅不小,但支撑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银行股仍然具有中长期的投资价值。第一,银行业是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中国目前的金融格局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极度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融资主要依赖银行部门来完成。这决定了银行业将会是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而目前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宏观经济会发生逆转。第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给银行业带来价值重估的机会。从新兴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本币升值必然诱发大量外资的流入。无论是从事实业经济的资金,还是从事虚拟经济的资金,最终都会汇集到银行体系,从而对银行的资产规模、收入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三,金融改革的深化将使银行获得来自政策层面的支持。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银行税制改革和金融混业经营的开展。营业税的取消、内外资所得税的合并以及金融从业人员扣税工资标准的提高将会给银行未来的经营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在金融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银行业将从即将展开的金融混业经营中获得先发优势。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述文章内容没有利害关系。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