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胜 吴铭 深圳报道
    编者按:深市当前的上市公司清欠形势喜忧参半。一方面,去年至今清欠金额高达167亿元,存在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公司家数已从211家减少到48家,成效明显;另一方面,由于少数“钉子户”占用资金集中度极高,ST、*ST以及暂停上市公司占未清欠公司比重很大,占款大股东股权被质押冻结的情况普遍存在,一座座“明碉暗堡”让清欠攻坚战举步维艰,距年底完成清欠的目标仍然遥远。
    本报今日起推出“清欠·深市在行动”专题报道,呼吁全社会提高对清欠问题的重视,总结清欠经验,形成监管合力,尽早消除这一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痼疾。
    11月初公布的最新清欠通告显示,今年深市共有135家上市公司完成清欠,清偿总额达到93.05亿元,作为2006年证券监管重头戏的清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然而,面对这组数字,深市监管者内心依然充满焦虑,这意味着至今尚有48家深市上市公司近150亿元的大股东占用资金未得到解决。其中相当多公司,要么大股东股权被冻结,要么实际控制人已不见踪影,还有些公司能否追回资金基本依赖于能否资产重组。而今清欠的铁镐,已经刨至坚硬的“冻土层”。
    “奋战80天,坚决打胜清欠攻坚战”,是证监会在10月中旬做出的明确部署,如何在今年余下的50天里讨回150亿欠款,至少讨到明确的还款时间,已成为各地证监局、深交所、上市公司乃至地方政府面对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行百里者半九十
    自去年以来,证券监管部门推进清欠解保的态度明确且日益强硬。对清欠能规范公司治理,提高公司质量的积极作用,上市公司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清欠主动性明显增强。从深市情况看,目前云南、厦门、北京、安徽、河北、青岛、贵州、海南、江苏、西藏、新疆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公司已完成清欠工作。
    这是多方努力取得的成果。
    ———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与深交所在信息披露、并购重组、股改等业务监管上联合把关,制定了重点清欠、先行清欠的监管策略。
    ———深交所为从制度上推动清欠,先后出台了《股改工作备忘录第12号———清欠解保》、《关于及时披露资金占用清欠进展情况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总经理室成员亲自约见相关公司负责人督促解决资金占用问题,还先后赴宁夏、四川等地逐一落实清欠安排。
    ———各地证监局结合当地公司资金占用特点,在严抓清欠监管、紧盯清欠进度的同时,采用“一司一策”的做法,推动有条件的公司将清欠同股改、股权转让相结合。借助于地方政府的力量,有效推进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清欠”工作。
    监管部门还确定了日常监管和清欠有机结合的原则,对能在限期内解决资金占用的公司及相关人员,在违规处理时酌情予以从轻,对不履行承诺、拒不解决甚至加重资金占用者,依据规则严肃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深市公司以股改促清欠取得了显著成效,有99家公司借此解决了欠款问题,其中96家彻底完成清欠,清偿金额达104亿元。比如海南高速(行情,论坛),通过股改解决了当地政府长达8年、累计达7亿元的欠款“老大难”问题。另外,在清欠中,深市还率先进行以股抵债试点,探索红利抵债、以资抵债、资产重组等方式。锌业股份(行情,论坛)通过资产重组解决资金占用问题11亿元,煤气化(行情,论坛)红利抵债0.9亿元,金城股份以资抵债5.83亿元。
    然而,取得这些成绩并不说明形势乐观。2005年末深市公司资金占用余额为231.91亿元,今年清欠93亿以后尚余近150亿元(期间个别公司占款反弹),由于种种客观困难,要“剿灭”占款仍任重道远。
    难以消融的“冻土层”
    由于历史原因,深市主板公司资金占用总额大、期限长,在2004年主板四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共211家发生了大股东资金占用,占用余额236.94亿元,到2005年末占用资金的公司家数虽降至182家,但余额仍达231.91亿元,呈现此消彼长、居高不下的态势。
    深市主板资金占用问题如此突出,有缺乏新上市资源流入的原因。自2000年暂停发行新股后,深市主板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与质量不断恶化,亏损公司家数及比例逐年增大,2004年有92家公司亏损,比例为20%,2005年亏损公司多达115家,占主板公司家数的三成多,ST、*ST公司合计多达67家,还有12家公司已暂停上市。这一切又必然导致清欠难度加大。深市清欠之所以蜀道难行,综合分析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资金占用金额集中度太高。占资前十名的公司合计被占用金额高达88亿元,占目前未清欠总金额的比例几近六成,这一方面导致每家公司由于数额太大难以迅速解决,而这些“钉子大户”的存在又严重拖累整体清欠进度。比如三九医药一家就有占用资金37.46亿元,而其国有大股东自身已经丧失了偿还能力。
    其次是目前尚未完成清欠的公司中,90%的公司存在大股东股权被质押或冻结的情况。像*ST朝华、*ST天发等,大股东资信状况极差,无资源偿债或解除股份质押,以股抵债也无从谈起。
    还有欠款公司中民营公司比例较大,这些民营股东过去将上市公司作为金库,一旦企业“系”资金链断裂,实际控制人不是失踪就是被捕,资产多被其他债权人抢先查封。从深市清欠困难地区看,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区就主要受鸿仪系、德隆系、成功系、托普系、朝华系公司拖累,清欠陷入阻滞。
    最后就是ST、*ST和暂停上市公司及即将终止上市的公司太多。解决此类公司清欠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实施重组,但又由于重组手续复杂、周期较长,年内完成清欠确实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监管合力啃下硬骨头
    时间紧迫,如何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深市上市公司资金占用问题,已成为有关各方无法回避的课题。
    专业人士建议,深交所除加大监管督促力度,继续利用约见、处罚、股份过户控制等监管手段催促上市公司清欠外,还可通过恢复上市审核来推动资金占用问题的解决。目前深市清欠无望上市公司中*ST托普、*ST佳纸、*ST昌源、*ST嘉瑞4家股票被暂停上市,若这些公司2006年度实现赢利申请恢复上市,该所可探讨将清欠作为其恢复上市的前置条件,促使相关公司或者彻底解决占用问题,或者因大额计提而导致继续亏损以至最终退市。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考虑实施司法清欠,这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鼓励。各地证监局也已对未清欠公司进场稽查,查清占用原因、占用责任人,固定证据,形成了足够的法律威慑。由于有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及其附属企业确实没有清偿能力,或已陷入困境,或已破产清算、人去楼空,就算法律诉讼也无法获得占用资金清偿,这类情况如何处理,有关部门也应拿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目前深市的清欠困难户,绝大部分公司资产质量差,经营情况恶化。若不实施重大并购重组,从源头上阻断占用资金的渠道,恢复公司运营能力,即便大股东通过以股抵债等方式偿还了资金,公司的质量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提高。从*ST吉炭(行情,论坛)的清欠经验来看,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引进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收购原大股东股份,相应款项全部偿还给上市公司,不足部分由当地国资另行承担,这类借并购重组解决问题的方式值得推广。据了解,为促使地方政府下决心、花血本解决辖区公司资金占用问题,将清欠与各地区IPO、再融资挂钩的建议亦已提交监管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