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成都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后正式受理业务的第一天,刚从兰州大学毕业的赵鱼松凭借与单位的劳动合同,在成都市新鸿路派出所办理了成都户口,赵鱼松笑着告诉记者——没想到落户成都竟然如此轻松。
10月20日,成都市委、市政府联合发出《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试行)》,宣布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改革最大的突破是放宽了到成都市落户的户口政策,放宽条件包括:成都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口在城市租房一年以上,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成都市外人员购买90平方米以上的二手房,或暂住满3年拥有合法固定住所且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也可办理成都常住户口;大学生只要落实工作单位即可在成都市办理常住户口。
成都市政府一位官员认为,成都实际上距离打破户籍制度的迁移障碍只有一步之遥,在全国特大城市中,成都的户籍制度改革可以说走在最前面。
统筹城乡发展
“户籍改革只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成都市委政策研究室区县处处长王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浩是成都户籍制度改革最核心的参与者和建议者之一,他自始至终参与了成都户籍改革的全过程,很多原始的文件都由他起草。
王浩说:“其实大家现在过于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本身,而忽略改革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而改革户口是没有意义的。”
成都这次的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推动成都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口向城市户口转移。王浩说,成都农村的现状是人多地少,人均只有8分地,如果仍然坚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方式,会逐渐造成城乡差别的显著加大。然而成都市区的经济发展却比较迅速,这就给接纳郊区的农民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条件。
按照中央“城市扶持农村,工业扶持农业”的总方针,成都市的战略思想是把农民逐渐转变为城镇户口,空置出来的农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济,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成都的目标是在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以上,中心城区2007年城镇化率达到100%,实现成都整个经济的大统筹,大发展。
在这种大的战略格局下,大量的农民将迁往城市,户籍制度如果不改革,就会造成大量在城市中没有户口的“盲流”,显然这不符合成都市政府力求达到的“和谐社会”的原则。在这种背景下, 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给所有迁移为城市户口的农民或者其他人员一个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当然,在这份“意见”中,对成都市外的人员到成都入户的政策也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王浩认为,目前成都的外来人员在200万左右,这部分人给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给他们一个合法的城市居民身份也是政府应该的选择,当然,相比于成都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户口向城市户口转移的目的,成都对外来人员的政策,更倾向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到成都工作,对于高学历的毕业生到成都入户的宽松政策就可看出这一点。
配套改革任重道远
“其实所谓的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就是还户籍制度的本来面目,就是剥离依附于户口的各种利益和功能。”王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成都最新的户籍制度改革做了这样的总结。
现在的户籍制度承载了太多的不该有的附加功能,这些功能不仅仅是身份之别,更重要的是利益之分,如就业和教育,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有天壤之别,非城市户口在城市,就因为户口丧失了许多就业和教育的平等权利。
“改的就是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不平等状况,使城乡实现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公平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让每一个人在同一制度平台上凭借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王浩举例说,“比如,原来一些就业机会只提供给成都市5城区,现在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实际上给了5城区以外的人员平等的机会。”
王浩坦陈,“意见”只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仅仅依靠“意见”是无法完成户籍制度改革重任的,需要各个部门出台详细的配套政策以落到实处,不能户口改变过来了,但是实际的好处没有享受到,那等于没改,甚至比不改还糟糕。
记者在“意见”中看到,成都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户籍改革作为战略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由推进办、公安、劳动保障、教育、卫生等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
比如社保,按照新的户籍制度,农村人口转为城市户口后,社保标准应该按城市来,可能导致较大的社保资金缺口。比如成都的金堂县,如果全部的农村户口转化为城市户口,这部分增加的社保费用甚至远远超过当地政府一年的收入,如果由当地政府承担这个费用显然不现实,只能采取渐进的办法。
成都市社保局办公室王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市社保围绕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出台了详细的制度,核心内容包括,把迁移入城市户口的人员分为一、二、三类,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一类人员完全由政府承担,二、三类人员由政府补贴一部分,补贴部分由成都市和当地的政府分别承担一部分,逐渐解决,从已运行的情况来看,效果比较好,得到了户口转移人员的高度认同。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据记者了解,成都今年已由市财政出资10亿元,由区县当地政府出地,搞教育标准化建设,预计该项措施将解决相当数量的新入户成都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在医疗方面,成都同样投入很多资金搞标准化建设,据成都市卫生局介绍,成都今后将加大社区医院的建设,普通小病就近解决,只有大病疑难病症才去大医院,改变目前成都华西等大医院拥挤不堪的局面。
城市的新考验
降低入户标准,必然导致大量外来人员进入成都。有专家估算成都将来的城市人口容量可以达到2500万,大量的外来人员必然考验成都市政府的管理能力。
成都龙江路小学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现行政策下,学校已经拥挤不堪,户口放开后,学校怎么能接纳那些新入户的居民的孩子?很显然,这部分孩子还需要合理地分配到成都的其他相对不拥挤的学校,如何分配呢?这显然也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
大量外来人员还必然导致急剧上升的就业需求。
对此,王浩对记者说,成都市为此做过大量的调研和分析,一方面成都的产业发展很快,有6个产业推进办公室,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能保障新进入的人员的生活,二是成都是个第三产业很发达的城市,外来人员无论做个什么小生意都能保障生活。
成都市政府一位官员告诉记者,成都在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前,同样考察过郑州、广州、上海等全国很多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参考过这些城市成功的做法,也吸取了教训,最后仍然选择改革力度较大的做法,也显示出了成都市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研究人士认为,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城市的管理者要付出更多,这也说明成都市政府是责任政府,有责任,有勇气和魄力去承担作为城市管理者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个责任不是简单的管理,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动了真格,不过成都市政府也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责任编辑:王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