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 最近读《亨利·福特自传》,是的,就是那位给美国“装上了车轮子”的福特先生的自传。因为书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消费者是我们工作的中心所在。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时刻想着我们的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这句话,让我有知音之感,于是我决定好好地读读福特,读读他的人生。 冒点傻气的福特 《亨利·福特自传》写的是福特事业的起起落落,从出生一直到第一辆汽车的诞生,福特经历了许多艰辛,也体味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快乐。我喜欢书中执著得有些傻气的福特,不断离开一个又一个稳定的工作,离开父亲的农场,不断地研究、实验、再研究、再实验……如此的艰辛只是因为他喜欢机械,因为他有一个不需要马拉车的梦想。 或许是性格使然,我总觉得事业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甚至干得有点偏执,有点傻。而不太聪明也许正是成功的开始。读福特的自传,我的这种想法得到了更确切的验证。为什么在聪明人居多的美国,只有一个发明汽车的福特?用福特的话说,(聪明人)他们是如此聪明和现实,以致他们总是知道为什么某些事情是做不到的。这样,他们也就告别了对更大的可能性的尝试。 在福特生活的年代,许多人都从杂志上知道了“自动发动机”,但这只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而非热情。当时的发动机有着一个大汽缸,动力是间断性供给的,因此需要一个特别重的飞轮,平均每磅金属产生的动力还不如蒸汽机,更别提它还要使用发光气体。没有人对它进行研究和实验,除了冒点傻气的福特。福特先是弄清了发动机的原理,然后有了制造双缸发动机的构想,终于在1892年成功造出了他的第一辆汽车。 我可以想象年轻的福特如何在自己的小车间里不断地研究、实验,凭借不多的资料,摸索着将一个个别人从来没想过的构思变为现实。我可以体会他的快乐和艰辛,这也是每一个做工业者必经的心路历程。 吃亏的精神 工业与商业是不同的,这是一座用一个零件一个零件造起来的大厦。大厦的高度,取决于地基的牢固程度。因此,侥幸与投机在这里都不管用,只有秉承一种“工业精神”,朝着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走向未来。 企业的发展不仅要具备核心竞争力,更需要用一种灵魂性的东西去充实它的文化。从我个人的实践来看,尽快实现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商业精神”到“工业精神”的转化,是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的一项灵魂性的支撑工作。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大部分企业长期用“商业精神”来指导发展,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用一时的利润标尺来衡量。仿冒与跟风、价格战、同质化、产能过剩等,其实都是“商业精神”带给中国企业的后遗症。 纵观世界经济的历史,不难发现,那些长期领导行业发展的领袖企业,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就是一股“傻劲”和“吃亏的精神”。如果没有当年福特坚持只做汽车不做金融的“傻劲”,就不会有今天的福特汽车。 与“商业精神”不同,我理解的“工业精神”是指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全心全意关注消费者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用企业的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所有行为都必须对未来负责任的精神,简单说就是“吃亏精神”。有了这种“工业精神”,就可以把人的力量和智慧无限量地聚合起来,实现最大限度的自主创新,创立民族品牌,推动中国的制造业和经济向前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当代中国需要“工业精神” 在我心中,真正的工业者必定是“工业精神”的实践者,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长期价值放弃眼前利益。真正的工业者会把推动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事业的核心,而非简单赢取利润。当代中国要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真正的工业者和他们的“工业精神”——他们获得利润,但并不仅仅为了获得利润!他们的利润来自于通过自主创新而实现的核心技术的发展。 我自认不是一个聪明的人,只是一味朝着认定的方向前进。对我而言,我所在的格力电器的方向就是我的方向。我希望格力空调能成为世界上叫得响的牌子,能让中国空调业在国外同行面前挺直腰杆。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只做空调,不给自己留一点后路;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建起中国最大的空调实验中心;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一直不愿意多说些什么,而是全力服务于我们的顾客…… 我不知道还要放弃多少、付出多少才能完成梦想。但我明白,只有坚持“工业精神”勇敢地走下去,才有可能到达彼岸,因为福特就是这样开启了他成功的第一章。 (作者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第一财经的网站:https://www.china-cbn.com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21—52132511(上海)10—58685866(北京)020—83731031(广州)0755—82416077(深圳)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