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20多家已经拿到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地方煤矿,正在被设计年产2000万吨的一座大型露天煤矿所取代。这些小煤矿的当家人——“泥腿子”出身的个体或乡镇煤老板们,在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力量、行政强力介入的影响下,一次又一次坐在世界级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的谈判桌前,为划分区域内的煤炭资源而角力。
过去一年,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内蒙古的各大煤炭产区上演。专家认为,自2005年9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下发以来,中国的煤炭行业开始进入以资源整合、提升改造为主的“大整合时代”。内蒙古煤炭资源储量、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作为国家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大整合”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大整合是各种利益的大调整。对于国家而言,这次整合是在资源矛盾凸显、工业化进程加快、科学发展观亟待落实的时代背景下,打响的一场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保卫国家资源的攻坚战。对千千万万的大小煤炭企业、煤老板、资源产区群众、与煤炭“有染”的官员们而言,也意味着决定他们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搏。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大矿利益和小矿利益、群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资源输入地利益和输出地利益……整合中的种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此消彼长。
“资源之战”众生相
场景一:这是一场矿区群众要求自身利益的争夺战。碾房塔,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资源“宝库”腹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2005年6月,村民们推选出罢免委员会,依法启动罢免程序,罢免了原来的村集体领导班子,随后又选出了新的支委、支部班子。新班子成立后,最大的任务就是以村组织的名义带领大家到上级政府那里要求“讨回煤矿”。随后,附近的两个村也陆续启动罢免程序,“换班子”带领大家“讨煤矿”。
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除了外出打工的外,碾村所有人的精力几乎全部用在“讨煤矿”上。新任的村委会主任说:“村民们日子过得太苦了,除了几亩旱地种点玉米、杂粮,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别说大病,小病一场就得借不少债。”
他说,我们村集体原来有四座煤矿,2004年被乡政府和原村支书卖给别人。煤矿转手很快,村民们只看到矿主隔些时候就换一茬,有的买来以后根本不生产,简单修补一下就转手卖了。政府给我们下了文件,明确其中两座煤矿的产权仍归村集体,先前的转卖全部无效,可落实不了。
场景二:这是采煤塌陷区百姓守卫家园的惨烈之战。地处神府-东胜煤田腹地的上漫赖村,经过多年高强(高强新闻)度开采塌陷问题日渐突出,矿区群众与矿老板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006年3月的一天,这一地区千秋煤矿塌陷区的部分农民组织起来拦在煤矿窑口,煤矿被迫停产。
场景三:这是一场“官煤勾结”者们和不法煤老板们疯狂的“煤矿保卫战”。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一个重点产煤县,分管部门的领导告诉记者:“我们在大力关闭煤矿、整合资源,而上面还有部门在不停地批项目、开煤矿,仅我们一个地方,上级批下来的项目就有二三十个。有的甚至拿了采矿许可证,过来就要求开工。这些项目都来头不小,得罪不起。关闭非法煤矿和整合煤炭资源、规范开发秩序的工作相当艰难,不仅是简单的扩能改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情况复杂,最大的阻力还是官煤勾结。”
场景四:为了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应对各种检查、顺利拿到证照,一些个体煤矿大搞“形象工程”,投资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建设现代化采煤工作面。而这些“现代化”只在检查组来的时候才用,平常照样“该怎么干就怎么干”。一位煤矿老板算账说:“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开采的吨煤成本接近80元,而常用的汽车拉煤吨煤不到20元。机械化开采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经常发生故障。设备一旦出故障,损失大、费用高……”
这是各级政府维护国家和群众利益的正义之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一位官员说:“不铲除官煤勾结,不整顿资源开发秩序,我们无法向中央交待,无法向矿区的群众交待。”
今天,掂着手中那份沉甸甸的矿产资源整合“阶段性成果”,回望整合中的风风雨雨,我们仍然能清晰地看到,在这场“资源之战”中,有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志在必得、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也有官煤勾结者“宁丢纱帽、不退官股”的狂妄叫嚣;有“保矿”无望的不法矿主最后的疯狂,也有为了保护家园和捍卫生存权利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矿区百姓。此外,还有不法分子借整合之机圈占资源的巧取豪夺,有资源执法人员路见不平的拍案而起,有不良利益集团费尽心机的顽固抵抗……
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
接连发生的安全事故和触目惊心的资源浪费,容不得一忍再忍和一拖再拖。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严重破坏环境的矿山企业,是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2005年10月,内蒙古把小煤矿淘汰关闭时间由2005年初定的三年压缩到一年半。
截至2006年6月,内蒙古已完成关闭810处小煤矿的既定目标,占2005年初地方煤矿总数的62%。关闭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破坏环境以及位于大青山生态保护区内的100多个非煤矿山和矿产品下游加工企业348家。
资源整合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共查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中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1268起,责令停产整顿矿山1185个,关闭整改不合格矿山916处,吊销勘查许可证77个、采矿许可证614个,七人被追究刑事责任。350人从煤矿撤资,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35人,国企负责人15人,共撤资926万元。通过整顿,全区各类违法、违规案件得到了全面清理,新发案件同比下降了50%以上。
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且不说资源整合中各方利益的角逐,只是在整合之前“吃一碗,倒一碗”的资源挥霍、造就了大批一夜暴富的资源炒卖、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事故才换来的整合决心,就让我们无法不对这份成果倍加珍惜。
由于这份成果的取得,内蒙古煤炭工业正在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目前,全区煤矿数量减少至498处,仅相当于历史最高时期的1/10左右。
通过资源整合,内蒙古煤矿的安全形势大为好转。今年上半年,全区煤矿发生伤亡事故12起,死亡33人,同比事故起数减少13起,下降了52%,同比死亡人数减少31人,下降了48.4%,百万吨死亡率为0.27。
标本兼治绘就资源开发的和谐“共赢图”
健全的制度、规范的机制是巩固整顿规范成果、保障资源开发各方利益、实现资源开发和谐、共赢的治本之策。
经过多年酝酿,更合理地分配资源开发各方利益的资源税改革方案呼之欲出。在2005年10月的资源价格研讨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官员表示,“要调整资源税政策,提高资源税征收标准,保证国家作为所有者的合理收益,避免社会收入过多向某些企业倾斜。”
内蒙古自治区按照强化日常监管、推进有偿使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治本之策。
——充分发挥规划的先行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内蒙古已编制了《全区煤炭资源勘查综合规划》和重点矿种、重点地区、重要成矿区(带)等勘查规划,以及17个矿区的矿业权设置方案,做到没有矿区规划或者矿业权设置方案,一律不设置矿权,避免人为分割矿体,坚持大矿大开。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规范资源市场。自从2003年以来,全区共收缴探矿权、采矿权价款20多亿元,转增国家资本金45亿元。以前的资源转让“双轨制”问题基本解决。
——规范了矿业权出让管理,杜绝权力寻租。
——完成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治理规划,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制定了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年内可以政府规章形式出台。
“尽管我们已经在资源整合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一位负责人说:“但形势不容乐观、不容懈怠,只有啃掉最后的‘硬骨头’,进一步健全制度,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务求全胜,才能实现今后矿产资源开发的和谐、共赢。”
链接:到2010年小煤矿数量将控制在一万处
据新华社哈尔滨11月13日电(记者梁冬 刘铮) 记者从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赴黑龙江省煤矿整顿关闭督查组获悉,中国已提出了包括减少伤亡事故、提升安全条件及减少矿井数量三项内容的煤矿整顿关闭目标,力争到2010年将全国小煤矿数量控制在一万处左右。
2005年以来,为实现国务院确定的“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目标,中国各有关地区和部门按照国务院部署,集中开展了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的整顿关闭工作,共取缔非法采煤矿点一万余处(次),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5900多处,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是,小煤矿数量多、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一些煤矿非法开采和超层越界开采行为仍然屡禁不止;一些地方煤炭资源整合不规范、煤矿建设项目违法违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为此,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安全监管总局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国煤矿整顿关闭工作的三项目标:减少伤亡事故;提升安全条件;减少矿井数量。
为实现预期目标,中国近期整顿小煤矿的重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依法取缔无证开采,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越层越界开采的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限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煤矿。清理煤矿建设项目。清理纠正违规越权核准和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新建、改扩建煤矿项目。 (责任编辑:毕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