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新基金可能就要开卖,公司上下非常忙碌。”东吴基金(东吴基金新闻,东吴基金说吧)公司人士透露。据悉,东吴基金已开始招兵买马,为公司第二只基金的发行做准备。
对于东吴基金来说,这是不得不重视的机会。
合资结束
几个月前,东吴基金合资谈判正式宣告中止。
对于股东实力一般的新基金公司而言,要想获得市场认同,难度可想而知。寻求合资被视作自救路径之一,通过注入外方股东,改变新公司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落后局面。
和大多数公司一样,东吴经营艰难。
2006年二季度,东吴基金成为第一家管理份额小于1亿份的基金公司,从2004年成立至今,一直只管理着一只基金。三季度,东吴基金的管理规模定格在6968万份。
截至2006年11月10日,东吴嘉禾优势精选基金的单位净值1.23元,累计净值1.54元。
众所周知,一家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每年需要3000万元左右的运营成本,即使按照最高的1.5%的管理费率计算,基金公司每年至少要管理20亿规模的基金才能勉强打平。
美国梅隆金融集团进入了东吴的视野,“双方的谈判非常深入,今年二季度几近成功,然而由于在价格、理念上的分歧,不得不宣布中止。”相关人士表示。
谈及合资初衷,通常经过数年的积累,基金公司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而合资基金的股东大多实力强劲,可以对新基金公司提供相当支撑。
据悉,控股东吴证券的是苏州国际发展集团,东吴证券再控股东吴基金,苏州国际发展集团和东吴证券都决定继续持有东吴基金。
谈判在今年6月份基本结束,合资宣布暂时告一段落。据称,这与当时市场好转、作为主发起人的东吴证券不愿就此放弃,有一定关系。
新基金救赎
放弃合资的东吴基金就此开始招兵买马,为第二只基金发行做准备。显然,东吴基金希望通过发行新基金改变成立以来一直亏损的局面。
2003年7月,东吴基金已经获准筹建,由东吴证券、上海兰生(集团)公司、江阴澄星实业共同发起,注册资本1亿元。
但是一年之后,才拿到开业许可。
由于《基金法》颁布,证监会预备制定一系列新的配套规则,新基金公司设立停滞,让大多数尚未开业的基金公司陷入被动。
和大多数生存环境一直不容乐观的中小基金公司一样,2005年,东吴基金不得不将保生存、促发展和过“紧日子、苦日子”作为经营指导。
首先对薪酬调整做出了相关规定。东吴基金董事会对公司年度经营业绩的考核要求,公司年度薪酬总额的40%为浮动年薪部分,调整策略、收缩战线、压缩费用,重点实施低成本战略,以克服当前的经营困难。
公司岗位薪酬调整后,全体员工薪酬水平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人事安排上的动向也引人关注。2006年10月16日,第一届董事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由东吴证券董事长吴永敏先生担任东吴基金董事长职务。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在2006年二季度,在全部48家基金管理公司中,东吴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评级居第六位。
“目前,已经进入发行的冲击阶段,希望新基金会改变公司的现状,迎来新的机会。”东吴基金人士表示。 (责任编辑:陈晓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