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振路(音译)所在的村子赖以生存的这条混浊小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淤积泥沙、并最终干涸之后,他别无选择,只好打地底下的主意。
相关新闻:专家:我国北方地下水质量将进一步恶化 中国地质调查局:我国一半地区浅层地下水被污染
起初,鲁振路和邻居在地里挖了几口浅井,但过了10来年,这些井也相继枯竭。 于是,跟生活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的其他数百万农民一样,他们深挖到了这块中国最重要的产粮区的地下含水层。
这片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的平原,是中国一半多的小麦和1/3的玉米产地。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农民来说,地下水攸关生死。但经过几十年的过度抽水之后,这里的地下水已经严重衰竭,引发了对粮食产量下降的担忧。如果华北平原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这不仅是对中国粮食自给目标的一大打击,也会给全球粮食市场带来冲击。
来自中国和国外的专家仍然保持信心,他们认为通过水资源保护、耕作的改善以及政府政策这三管齐下的举措,可以阻止这块历来被视为“中国文明的心脏地带”所面临的危机。但是,即便最乐观的人也认为时间所剩无几了。
相关新闻:中国地下水管理水平与先进国家相差10年到20年 中国水资源紧缺形势加剧 城市地下水半数被污染
中国无疑是世界头号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其市场规模足以影响全球粮食贸易。据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本月发布的一项预测,2006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超过4.9亿吨。另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2006年美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3.63亿吨。
中国粮食产量即便只是小幅持续下滑,也会对世界粮价带来重大影响。全球粮食市场的一个敏感指数是,今年小麦价格飙升50%,达到10年来最高,这主要是基于干旱将导致澳大利亚粮食减产约1550万吨的预测。
尽管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急剧减少,但不必担忧含水层会立即被抽干,因为流经此地的黄河会为其提供大量水源。设于斯里兰卡的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的水资源专家戴维·莫尔登说:“地下水不会枯竭。关键是如何有效地抽到地表上来。”
华北平原的农民传统上只种“一年熟”庄稼,而且通常都是玉米,每逢降雨丰沛的季节,冬季偶尔还会种植小麦。上世纪60年代初地下水充足时,他们年年种冬小麦,这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
如今已入深秋,冬小麦已在整个华北平原生根发芽,分布于干枯的玉米秆之间的,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地。在鲁振路所在的这个村子,阳光照射下的水泥平地上堆满了金灿灿的玉米粒。这样一幅丰收景象是通过深挖地下水而换取的,尤其是在这个所有地表水都被分流到城镇去的地方。
迄今为止,尚未有清晰迹象表明水短缺已开始严重制约中国粮食产量,部分分析人士指出灌溉地区不断扩大的事实。但存在一种广泛共识,认为中国当局不能任由水短缺情况继续下去。“中国知道水短缺会影响粮食产量,关键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有些东西必须改变。”水资源专家莫尔登说。
相关新闻:全国各地水资源纷纷告急
山东:山东地下水位大幅提升
“漏斗区”面积减半 京津地区:30年内京津以南平原区深层地下水将下降近40米 西安:西安地下水超采古城遇沉陷危机
大雁塔严重倾斜 黑龙江:国家环保总局通报:松花江沿岸地下水可安全饮用 (责任编辑:田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