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宇信易诚科技公司COO曾硕
《当代金融家》:1990年代有两个概念很盛行,一个是银行卡,一个是电子商务。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概念在今天突然有了一大块交集,就是电子支付。在您看来,新兴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是否会给银行的支付服务带来生存危机?
曾硕:银行的支付业务是不可能被取代的。 现代商业银行有四大基础职能,首先就是信用中介,其次是支付中介,这两方面也是银行最传统的职能。另外两大职能,一是信用再造,即金融衍生产品,另一个是金融服务。从这四大职能来看,起码三大职能都与第三方支付所做的事情重合,即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和金融服务。在我来看,当前的第三方支付没有太新的模式,只不过是延伸了一下银行原有的职能。我坚持认为,支付就是银行的事,或者就是金融领域的事情,不存在真正的“第三方”。但在支付服务领域,第三方有蛋糕可分。
《当代金融家》:您多年从事网上银行的系统开发,既非银行又不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该具有客观的立场。在您看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当前何以会有生存空间?
曾硕:银行原本就做支付,但是服务品质不够。尤其是对个人支付方面,尽管银行有丰富的支付创新资源,但是在以往,中国的银行不愿意把这些资源拿给个人用,因为这些产品和服务不赚钱,他们不屑于做。现在不同了。他们已经看到,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城办得红红火火,支付宝的个人支付服务也做得还不错,而且不知不觉中,支付宝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000多万,这个数字足以让银行感到震动。
在我看来,银行很快会去跟进,因为支付毕竟是银行的核心业务,银行完全有能力在防守过程中弥补自己产品线的缺失。现在已经有银行开始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并决心收复失地了,这对银行来说不是难事。从当前来看,在整个中国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公司更多地 是起到鲶鱼作用,即它们在促进环境的改善,带来一些新的服务模式。然而,第三方支付企业照现在的模式做得越大,与银行的交叉就会越多,越会遭遇来自银行的全力反击。因此,我对现有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商业模式持观望态度。
《当代金融家》:您如何评价第三方支付企业在中国的商业模式?
曾硕:当前,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部分是从IT出身,起步时主要遵循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一个规则,就是模仿美国,而且是仿得越像越好——就像百度。上市的时候两个单词就够了,一个是Google,一个是“China”,合起来就是“GoogleChina”,就值钱了。同样,如果我是“PayPalChina”,或许也就值钱了。但是从金融业的角度来看,PayPalChina模式在中国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容易走入互联网的Copy误区。
虽然Copy在中国显得有些生硬,但是如果不用Copy的模式,也会陷入另一种困境,即投资人看不懂,难以获得资本青睐。国内有的电子商务网站至今融资困难,为什么?因为它的购物模式和美国的购物模式不一样,流程非常复杂。它们之所以做得如此复杂,是受到中国整个社会环境影响,特别是因为中国目前个人征信体系远不够成熟。这些企业认为,只有靠这种模式才得以生存,才能够度过市场不成熟期,去等待更好的模式出现。但是,当面对投资人时,他们同样会面临无奈和困惑。
《当代金融家》:您刚才谈到PayPalChina模式是个误区,为什么?
曾硕:PayPal模式所需要的国情和整个社会背景与中国都不太一样。最主要的是,美国过去线下的支付产品线很完整,尤其相对于中国来说,美国线下对个人的支付产品已经很成熟了,信用体系也很完善,至少比中国多出两种支付工具:一是个人支票,另一个是信用卡。而这两种工具的在线模式也构成了美国电子支付的主流。中国现在没有个人支票,信用卡也远没有美国普及,这就造成在中国照搬美国模式会有问题。
以PayPal为例,它目前所取得的成功,并非是因为做借记卡,而是它抓住了美国信用卡非常普及这个契机,只做线上的信用卡支付,甚至在美国它一直被当作是IT厂商,可见它在支付体系中并非是完全创新的模式。它的出现,并没有对原有支付生态和监管体系构成冲击。你可以将它理解成什么呢?就是对原有支付方式的一种补充;原来的支付已经很方便了,现在你只是延伸到互联网上而已。
这里我要说明的是,PayPal与国内第三方支付最大的区别在于,PayPal只做信用卡在线支付,不做借记卡业务。信用卡与借记卡的商业模式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资产业务,后者是负债业务;因此银行对信用卡支付要收取高额贷款利息,这在银行是个赚钱的生意,PayPal与银行合作自然也会有不错的回报基础。而中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大部分是做借记卡生意,借记卡是银行对储蓄客户向外付利息的业务,而第三方支付企业既不是这些账户的所有者,又不是被许可做存款业务的银行,自然理不该收取利息。同时,银行本身就没有从借记卡消费业务中获取利息收入,更无从谈起与第三方分账了。
这就是中国第三方支付企业商业模型中的主要漏洞。整个中国支付体系中的产品和信用缺失,不是简单地靠第三方支付企业从美国Copy模式就能填充的。
《当代金融家》:尽管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商业模型存在漏洞,但是您也承认,它们的发展正在对银行构成威胁。请问第三方支付发展到什么阶段会让银行感到危机?
曾硕:第三方支付公司面临一个坎儿,他们一旦过了,银行就难扛住了。这个坎儿就是:比如你在大街上随便问两个人,“你有支付宝的账户吗?”再问,“你有工商银行的账户吗”?当某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开户数大于国内任何一家银行的时候,答案不言而喻。就这两家而言,其账户重合度非常高,目前肯定是对工行有利——工商银行现在有4亿多个账户,支付宝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中客户数量最多的,达到了千万级。但如果哪天答案变了,银行就真正要面对新的竞争对手了。
《当代金融家》:我们先跳出这种机构之争,转到产品的角度来看看。你刚才提到,中美支付体系的根本差异不在于线上,而在于线下。在您看来,中国是否一定要补上个人支票和信用卡这一课,这两个工具是否会被新兴的支付手段所取代,比如手机或其它移动支付工具?
曾硕:支付是靠工具完成的,就像我们都要学英语一样。而支付的本质是转账,每一种支付产品的最终作用或者价值,都体现于帮助别人怎样便捷地完成支付过程。只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就是好的支付产品。
个人支票就是完成支付活动的一种载体或者叫工具,有它的独特之处,就是一种个人信用的凭证,在中国是否能发展起来,我还不好说。但是我个人看好信用卡,或者说是广义的银行卡。因为中国是要跟国外对接的,随着对接程度加深,比如个人出国旅游,一定会觉得银行卡是个好东西。信用卡已经被这么多国家接受,一定不会轻易被新的东西取代。如果你在中国做一个手机支付业务,2008年北京办奥运会,外国人可能不会带着手机来支付,还是带着卡的。
在国外,信用卡的深入发展已经出乎你的想象。拉斯维加斯甚至有一种老虎机,只要把卡塞进去,你只管拉,它直接就扣账了。如果坐外航,它们有些飞机每个座位都有一个电话,电话背后有个卡槽,刷了你就可以打电话。银行卡已经是全球通行的支付工具,无论是从路径依赖还是从方便支付来看,在新兴支付手段大力发展的时代,银行卡和手机支付只会是融合,不会完全是取代关系。
《当代金融家》:您从2001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网上银行的研究和发展,贵公司网上银行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70%以上,您如何评价国内网上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水平?
曾硕:我把网上银行界定为三个属性,这三个属性的组合变成了三代。
从发展水平看,包括三个属性:第一个属性是内容属性,或者叫做信息属性,实际上就是网站。第二个属性是交易属性,或者叫渠道属性,就是说银行交易的完成是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的,网上银行提供给客户一种集中服务的手段。第三个属性是指脱离了银行的内容、超越传统业务之外,由网上银行而给银行业务带来的新的拓展。
从发展阶段看,网上银行可以划分成三代:第一个属性构成了第一代网上银行——2000年以前的网上银行,它们很多都只是一个偏重于查询信息的网站,叫做银行上网。第一个属性和第二个属性合在一起构成了网上银行的第二代,主要偏重于完成交易,利用网上银行完成的都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三个属性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第三代网上银行,就是具备创新属性的网上银行。这时的网上银行会通过更新的手段,来弥补过去业务链或者服务方面的某些缺失。
《当代金融家》:第三代网上银行的地位和价值有多大?整体来看,国内的网上银行走到第几代了?
曾硕:当前中国的网上银行大多还处于第二代。从去年年底开始,已经有银行开始着手研究第三代网上银行。第三代网上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把创新加进去,这对银行来讲是一个变革,或者说是革命。
为什么说是革命?因为在第一代、第二代的时候,电子银行部只是银行的一个管理部门或者渠道部门,做的都是为别的部门进行销售的事情。就好像一条高速公路上,跑的车都是零售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用卡部的,客户是别人的,业务也是别人的,电子银行部无非是建了一个新的渠道而已。
如果第三代网上银行到来了,加进去的创新属性主要体现在,网上银行的很多产品和业务都是新创造、新组合出来的,或者是面向新的客户群、组织新的商业模式,电子银行部将逐渐增长自己的业务职能,淡化自身的渠道职能。这种创新性决定了电子银行部未来在银行内的定位也将出现根本变化。
《当代金融家》:国内网上银行向第三代迈进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障碍?
曾硕:最重要的是观念能否跟进,此外也有成本问题。比如你从科技部转做电子银行部,并非是简单的调动,这两个部门的职能不一样。在科技部做事情,行里出多少钱就可以干多少事;但电子银行部没有那么强的线性关系,钱给不够效益就体现不出来,真正市场投放达到一定量的时候,才会有比较显著的效应。而这些在当前,主要取决于银行董事长、行长的观念。 (责任编辑:丁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