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晓冬
    日前,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前三季度,除政策性银行外,各类机构人民币贷款均同比多增,但外资金融机构增速最快。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认为,这是由于外资行较少受宏观调控影响所致。他认为,不同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水平,反映了不同金融机构所受“窗口指导”约束力大小的不同。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余额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2%。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低于平均水平。
    而同期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同比分别增长20.8%、26.3%、18.6%;其中,外资金融机构更是以同比增长77.4%(超出平均增速四倍)的水平“一马当先”。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研究员赵庆明指出,今年以来,外资行由于免于执行宏观调控任务的缘故,其在贷款经营方面的主动性得到了更多的凸显。此消彼涨,在国有商业银行压缩贷款的情况下,外资行的贷款增速就显的过高。
    今年以来,为了抑制过快的投资增长,压缩贷款增幅,央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操作。在提高利率和连续三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央行多次对商业银行进行了“窗口指导”。并连续两次发行了共计2000亿的定向票据。
    赵庆明说,这些措施基本上都落到了国有商业银行身上。相反,外资行不仅受影响较小,还趁中国今年贷款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加大了人民币贷款业务的开展。
    来自上海市银监局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2006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成为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的主体,人民币贷款增加额占其本外币贷款增加额的65.2%。而在此前几年,上海市外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还一直以外币贷款为主。
    赵庆明指出,这反映出,随着年底中国WTO后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开拓人民币业务的努力。
    根据中国入世谈判达成的承诺,中国截至2006年5月底,已有71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197家营业性机构,并可在25个城市开办人民币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