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问题,一多半大学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2006就业论坛日前举行,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目前存在三大问题。
4成海归认为职业方向出错
●案例:留学后薪水不如出国前
曾在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的吴小姐三年前去英国留学。 吴小姐说,“当时就是希望换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在花费60万留学两年回国后,吴小姐却傻眼了:“国内就业形势和两年前大不相同,现在海归一大把,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半年之内,吴小姐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找工作,但几个公司给她的薪水还不如她出国前的。“我真有点后悔当时出国的选择。”
●数据:三成“海归”存在就业问题
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就业论坛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林泽炎博士透露,近期一项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分析:出国学习应该“有的放矢”
“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在国外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把学业和就业联系起来,造成了回国后对就业的茫然。”林泽炎建议,高校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让高端人才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计算留学成本使得海归们心理期望过高,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一多半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
●案例:大学生工资底线为1600元
“在北京一个月生活成本到底是多少?”这是时下部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底线”。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李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要在北京生活,就算和别人合租,每月房租水电至少800元钱,吃饭至少500元钱,交通费电话费一个月至少300元钱。“1600元是底线,工资不能再比这个低了。”但记者了解,很多本科生毕业第一年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最低成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好租地下室、吃街头小吃,他们戏称自己是“高知识贫民”。
●数据:多半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
2006年就业论坛上的一项数据表示:2005年大学生就业满意率60%,8成大学生认为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薪酬重要,近6成学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感到满意,不到一半的大学生对薪水表示满意。这些情况与2004年基本相同。尽管对薪水不满意,很多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已普遍改变了。与前几年求职一味追求高薪相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数据显示,75.5%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仅有9%的学生愿意选择高薪但发展不稳定的工作。
分析:上大学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教授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上大学不一定都能毕业,毕业后不一定都能就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上大学不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所以学生们要有风险意识,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能就业”,有可能“薪水不高”。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关键还是因为学生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大学生要首先知道自己都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上,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生存、学习和就业能力,与他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有密切的联系。”
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
●案例:民办大学称就业率100%
去年,一项民办大学就业率排行榜在媒体上公布,北京吉利大学就业率显示为10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校方表示:“我们人人成才,学生个个能就业!”很多学生却表示,曾经找到“挂靠”单位或临时找到工作,而目前处于失业状态。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诉记者,目前高校的就业率是由“高校自己向教委申报的”。
●数据:一项就业率三个数字
关于2005年的高校就业率,记者拿到了几个不同数字:教育部公布,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率72.6%,本科生82.7%;国家人事部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7%;而今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未找到工作的占27.25%。
分析:高校就业率要由第三方统计
杨东平认为,目前统计毕业时候的实际签约率是毫无价值的。“还没有离开学校,就让学生和单位签约,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毕业时候签约率大面积作假。”国外通行的指标是调查一年后的就业结果。
另外,目前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使得汇总的统计可信度很低。“我认为应该由第三方建立国家教育信息系统,把大学生就业信息统计建立在一个科学可测的基础上,从制度上矫治就业率统计的虚假情况。”(记者
代小琳 记者 李木易/摄 )
相关新闻
社保基金管理安全大于增值
“管理社保基金首先是安全,其次才是增值。”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昨天举办的“科学与人文论坛”第50场主题报告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对社保基金增值问题持谨慎态度。
社保基金首先要安全
“这是老百姓的钱,你首先是要保证基金的安全,其次才考虑实现增值。老百姓的钱存在这里,像个人账户基金是20年后、30年后退休之后才用的,随着社会20年、30年的发展不断增值,才能应付未来的需要。”据田成平介绍,2005年,中国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已达到18435亿元。他表示,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一定要在制度上做出非常严格的规定,但是现在我们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完善,谋求比较高额的增值,就要冒很大的风险。“社保资金要增值,应该多给它开辟一些投资渠道,但这个问题要逐步摸索,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2030年迎来老龄高峰
田成平称,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占人口总数的10%,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属于‘未富先老’。”预计到2030年,我国将迎来老龄高峰,届时养老、医疗费用将会大大增加。为应对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养老压力,我国还建立了具有战略储备性质的保障基金,“到9月底这笔基金总共是2300多亿元,这笔钱是不能动的,做战略储备之用。”田成平分析说,如果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没有恰当的应对之策,不仅社会保障制度无法平稳运行,而且将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社保体系覆盖范围有望扩大
近几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吸纳新生和存量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传统的以“单位”为对象的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能适应这种分散化、流动性强的就业格局。田成平表示,要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把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以及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供大于求的就业矛盾尖锐
据田成平介绍,今后几年,我国每年将有2400万人以上需要就业,而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来测算,每年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只能提供1100万个就业机会,田成平坦承,“供大于求1300万人的就业矛盾十分尖锐”。统计数字显示,到2005年底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839万人。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为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记者
姜葳)
链接新闻
北大开通求职减压咨询热线
正值高校就业时期,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开通了“求职解压热线”,请心理学老师为学生一对一答疑解惑。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称,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毕业生们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焦虑。为了缓解学生压力,就业中心首设咨询热线。咨询的内容包含求职心理调试、压力舒缓、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提升、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
(记者 代小琳) (责任编辑:胡立善) |